我經常會接到家長的咨詢:孩子不自信不愿意表達,怎么能改變呢?孩子不合群怎么辦?孩子見了街坊鄰居不問好怎么辦?孩子上課不主動發言怎么辦?
不知道您是怎么做的?有家長就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讓孩子多鍛煉一下,不妨來看看這位爸爸的做法。
一位二年級男孩爸爸的咨詢:
因孩子內向、不自信、還不愿意表達,所以爸爸就想鍛煉孩子,讓他大方、自信地在眾人前表達。
爸爸網購一個兒子非常喜歡的玩具,收件地址是鄰居商店,爸爸好歹商量和兒子到商店去拿玩具。
兒子:阿姨,我來拿我的快遞?
阿姨故意逗孩子:哪個是你的包裹?
兒子:一個快遞員放在這里的。
阿姨:沒有啊!你叫什么名字啊?
兒子:你不是知道嗎?
阿姨:我就想聽說啊?
。。。。。。
這小男孩就不耐煩了,發火了,又蹦又跳,大聲吼著,開始發牢騷,嫌乎那個快遞員,后來有嫌乎阿姨,對阿姨有些不禮貌的語言,而這時阿姨也有情緒了就發火了,此時這位爸爸看到這一幕驚呆了,下意識地批評了自己的孩子,那個臉色相當難看,并且言語中還帶著對阿姨的不滿,阿姨聽著也不舒服。。。。。。
爸爸帶著孩子拿著玩具氣呼呼地回家了。。。
這位爸爸糾結了好幾天,放不下來,總覺得不對勁:孩子為什么會這樣?這位老板怎么和孩子一般見識能發火呢?我再怎么和商店老板交流呢?更不可思議并非常生氣的是:這商店老板還和學校的領導、老師也說過這件事。爸爸就更擔心兒子在學校里因為這件事而受到不良的“待遇”,更不利于孩子的發展。
您帶孩子的時候也遇到這樣的情況嗎?在那個當下能及時處理合理而不傷害到各個角色?如果傷害了又怎么樣來解決呢?
? ? ? ? ? ? ? ? ? ? ? ? ? 1.先保護孩子的心靈
這位爸爸的想法很好——到一個陌生環境去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練練膽子。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往往具有很強烈的功利心、帶著目的性,孩子教育是不言之教,無為教育。但是忘記了先保護孩子的心不受到干擾和傷害。
這就像國家的發展要保持可持續性,不能一味追求發展浪費了更多的資源污染了環境還破壞了生態平衡。
回到孩子的發展上,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外在和內在兩方面。內在決定外在!一個人的外在一切都是內在的顯化,只有內在發展和架構是順利、自然、平衡,外在表現才是自信大方的。
而我們一味從外在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本末倒置?!洞髮W》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所前后,則近道矣!
孩子的發展也是有前后順序的,這就是規律!
其實孩子的內在是恐懼、不安全,所以外在就是膽小、不自信、害怕,行為上是眼神飄忽不定,頭低著,雙肩往里夾著,走路喜歡走墻根等。
首先這位爸爸沒有考慮到老板會不會傷害到孩子,沒有考慮這種行為的后果,以及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處理?沒有完全尊重孩子,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沒有及時保護孩子的幼小而又脆弱的心。
這就相當于沒有征得主人的同意,擅自闖入主人家里一樣。
所以教育在孩子發展之前!
? ? ? ? ? ? ? ? ? ? ? ? ? 2.安撫孩子的心靈
孩子已經因為這件事受到了傷害了,所以我們當下最主要的工作是去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
第一步先讓孩子去釋放出來那股憤怒、生氣等情緒;
第二步感同身受,理解孩子的心理;
第三步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和關心,這股正能量傳遞給孩子,滋養、呵護孩子的心靈!
孩子得到媽媽或爸爸愛的能量的滋養,心會慢慢自愈,這種陰影會慢慢消失。
說到這里,著重強調一點:我沒有針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
? ? ? ? ? ? ? ? ? ? ? ?3.反觀到家庭教育上的不足
孩子的表現之一:不自信,不愿意表達,能看到孩子的擔心害怕,也許在家里爸爸或媽媽經常批評指責抱怨孩子,或者在家里給孩子貼標簽——你真笨,你這么不自信像你誰。。?;蛘邒寢屨f:我小時候就是這樣不自信,不愿意表達,這樣給孩子一種暗示。
孩子的表現之二:經常在生氣的時候暴跳如雷地表達自己,其實這是孩子發泄自己的方式,慣用的方式,而為什么孩子8歲了還是習慣這種發泄方式呢?
可能有幾種情況:
1.平時孩子在家被打壓,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尤其是不讓孩子哭出聲來,這樣情緒沒有及時釋放發泄出來,越積累越多,早晚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那時候可能就像山洪一樣,具有強大的能量;
2.孩子經常在家里發脾氣,家長也是發脾氣或暴打孩子。
這位爸爸說,他兒子是第一種情況。
我們家長在家里陪伴孩子過程,教給孩子如何來發泄不滿?如何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又是用什么方式和孩子交流呢?
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潛移默化地在模仿。
還有在那個瞬間爸爸沒有及時去保護孩子的心,不讓孩子再次受到傷害。而是爸爸也來情緒對兒子發火,對老板也發火了,這就是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沒有處理掉自己的情緒反而投射給孩子和老板了;老板也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他們三人之間互相投射自己的情緒并認同著彼此,此時的能量場就是“烏煙瘴氣”,正能量很低。
再回頭去看,孩子為什么這樣不自信,不敢表達自己呢?
這樣一段話非常有說服力:
當你看到一個孩子的行為時,你沒有看到他。
當你看到一個孩子行為背后的意圖時,你開始看到他。
當你關心一個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你看到他了。
如果透過你的心看到孩子的心,就是一個生命看到另一個生命。
生命和生命的相遇,愛就發生了。
家長往往關注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學習成績,而對孩子內在是否健康發展幾乎不懂重視。
平時孩子在生活中,經常被大人代替或禁止做事,或孩子做事后得到的批評、指責太多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找不到做事的樂趣、又阻礙內在發展和架構、外在的能力也沒有得到發展和提高。
上面這個案例就是檢驗我們的智慧多少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家長的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可以理解,但是在孩子還不懂得自我保護的前提下,我們家長要學會及時保護孩子,只有內心強大了,外在才可能去學習更多的能力和技巧。
建議家長朋友們,不要強逼著孩子去陌生的環境,有可能受到二次傷害,除非您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熟悉那個環境!
我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修煉自己和對孩子的源源不斷的無條件的愛上,讓自己有顆安定而強大的心,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