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在高中語文課本上學過一個章節。現在讀起來和當初課堂上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當時不覺寫得好,也沒太多印象,也沒想過很多年后會找來書看。
為了兌換成高考現實的成績,我們高中語文課的要求,無非是多認識幾個字,然后背誦全文,記住作者和篇名。與成績緊緊關聯時,那些出現在課本上的文章和作者,我們內心更多的是排斥和不喜歡。
現在想來,未免有些可惜了。那個年紀,正是各方面發展的好時機。而我們除了被要求會默寫背誦,課堂上不會給你5分鐘,讓你想象一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不會讓你畫一下自己體會的“大漠孤火煙直長河落日圓”;或者花一節課好好講講什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至于長大后,鑒賞力、感受力和想象力都很弱,也無法用圖形進行思考和交流,成了一個毫無欣賞感的人,一個無法感受美、表達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