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或是獲獎作品我已經看過不少,從最近讓人毛骨悚然的《房間》,《荒野獵人》,到前段時間我寫過影評的《國王的演講》,還有因為喜歡娜塔麗波特曼而重溫了數遍的《黑天鵝》,有《阿凡達》這樣3D作畫史上的豐碑,也有發人深省的《本杰明巴頓奇事》。
剛看完《為奴十二載》的時候,和以往看完每部好電影一樣,我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部好電影,但寫到現在,和之前提到過的那么多部電影相比,它顯得平凡無奇,無功無過。
《為奴十二載》是由一本書改拍而來,而這本書的作者真是講述了他的個人經歷,被拐騙成為奴隸,被當作貨物買賣于各個奴隸主之間,經受著無由頭的暴行虐待,十二年的時光,無數的歲月波折,寫成一本書尚且覺得單薄,更何況是短短兩小時的電影。
客觀地考慮,作為一部紀實向但又不乏劇情色彩的電影,它顯得太草率急躁,它的節奏不好。很多時候,攝像機跟隨者主人公所羅門進入一個又一個新的劇情,遇到一個又一個新的人物,但除了所羅門本身,我看到的形象塑造都是那么片面單薄。
所羅門,一個嘗試過了自由的滋味而不甘于被壓榨當一輩子黑奴的黑人。他和其他黑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的人格是完整的,他有過和白人一樣平等的生活,他穿著裁剪良好的西裝,和街上所有遇到的白人朋友觸帽行禮,挺直脊背走進商店并且受到熱情的接待,在所有黑人中他看起來是那么不同,以至于第一次見到黑人還可以這樣活著的黑奴驚訝地向他搭話。
而這樣的所羅門成為了黑奴之后也沒有讓觀眾們失望,他從一開始骨子里就有著學會與命運反抗而不是隨波逐流的精神,有著追逐自由的堅定,他利用自己過去的一切經歷讓自己更接近原本的生活。
他只是無數個這樣的黑人中的一個,他成功了,但不知陰影處還有多少相似遭遇的黑人失敗,他們被壓榨到用盡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根本沒有機會重獲自由。能寫出故事的,只有活著并且成功了的人。這樣的所羅門帶著反抗制度的壯烈色彩。
帕特西,一個和其他黑奴不一樣,但又一樣的女黑奴。鏡頭每次給她的特寫,都能讓我們看到她的眼睛中有光在閃爍,她不甘且痛恨于現在被奴隸主虐待的生活,和其他黑奴相比,她嘗試過反抗,但她最大的反抗也只是讓所羅門殺了她。
對所羅門來說,他的解脫是自由,而對生來就未體會過自由,不了解不被人奴役是怎樣感受的帕特西來說,死亡就是解脫。社會對黑人的不公注定了她狹隘的格局和觀念。
相比前面的兩個角色,其他的角色都顯得無力蒼白。比如福特先生,一個心懷仁慈但卻無力出手幫助的奴隸主,凸顯他特質的,只有“拿槍保護所羅門”,“想要連同女兒一起買下一個黑奴母親但卻因為價格高昂而作罷”,以及“采取了所羅門的建議”這三件事,他的形象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
如果能將他在拒絕所羅門求助時的糾結更好地表現出來的話,或許這個角色會更有魅力。而電影中所展現的,倒像是個只說不做的偽君子。為了了解真實的劇情,我去查閱了小說的這一段,小說中福特的刻畫和電影中有很大幅度的不同,對于一部全程看起來都像是在竭力還原現實的電影來說,這種改編實在算不上高明。
除了上面的三個人,其他的角色都可以分為兩類,黑奴和壓榨黑奴的人。
麻木忍受生活的黑奴都是一樣的,黑色的皮膚襯著黑色的眼睛,哪怕是在看著你的時候都無神呆滯;殘暴獸性的奴隸主和自認為高人一等的白人,都貪圖利益,不將黑奴當人而是當作財產看待,理所當然甚至沒有產生過一點疑問的態度讓人心涼;沒有半點精彩在他們身上呈現。
這部電影有一個注定會獲獎的宏大的背景和歷史作鋪墊,但在這樣的基礎上,導演所展現出來的東西并沒有那么酣暢淋漓,但幾個片段的鏡頭,還是挺讓人驚艷。
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電影中互相交叉背景音樂的手法。這個手法在場景與場景之間轉換時出現了很多次。福特莊園里想要吊死所羅門的白人監工讓黑奴們打著拍子唱“黑奴逃跑”的歌謠,鏡頭轉換時卻又成為了福特先生朗誦圣經的背景音樂,一面傳播仁慈,一面毫無人性。這種強烈反差營造出的諷刺洋溢在整部電影的角角落落。
在有就是在銷售黑奴的房間里,被迫分開的黑奴母親和孩子的尖叫哭喊下,主人公所羅門卻為了響奴隸主展示才藝,拉起了小提琴,優雅的琴音以暴力相伴。
電影中感觸我的有兩個片段。第一個是在所羅門要被吊死的時候,監工出來阻止了,但卻沒有放下繩子,只是讓所羅門保持在用力踮起腳尖才能呼吸到一點空氣的位置,從上午一直到晚上。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鏡頭,但帶給觀眾的感受卻是比鏡頭時間還要漫長十倍。
被恐嚇走的黑奴們又回來,在不遠處繼續干著自己原來的活計,而所羅門吊在樹上,一直堅持踮著腳,黑奴們回去,又出來,陽光從濃烈變成暗淡。一片靜謐中,只有所羅門的求生欲明媚到刺痛我的眼睛,像是用生命在嘶吼吶喊。
第二個片段是帕特西因為去另外一個莊園要肥皂而被暴戾的莊園主懲罰的時候。我看到鞭子抽在帕特西光潔的背上,每一道鞭子下去,揚起的一片血色清晰可見,哭聲和痛呼聲參雜著,又凌厲又有一種怪異的美。
在所羅門終于解開綁住她手的繩子時,她手中的肥皂掉落到地上。哪怕剛才是那么痛,她的身體因為每一道鞭子而顫抖,她依舊死死捏住肥皂,像是肥皂帶來的清潔某種意義上是她的尊嚴和驕傲。
在前面我說過,這是一部注定打動觀眾的電影,無論是鏡頭中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來的暴力和血腥,還是那些白人理所當然的對待黑奴的態度都是那么觸目驚心,有的白人對待黑人如同家畜,有的白人嘴上表達著最沉重的憐憫,卻只會讓和子女分開的黑奴接受現實。
這是段骯臟到極點的歷史,所有美國人和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在歷史課本上學到過,但轉換成真實的鏡頭時,我們才知道我們的想象有多么幼稚可笑。
我也說過,所羅門的獲救帶著點英雄色彩,但卻又有灰色的陰影。他和以往那些美國電影中的英雄角色不同,所羅門撒謊,所羅門偽裝自己的情感。在他買通白人為他寄信暴露的時候,他撒謊,打消了奴隸主的疑心,在別的黑奴因為失去家人而整日痛哭無法自拔的時候,他將悲傷掩藏起來,竭盡所能對奴隸主獻媚。
因為他偽裝,所以他活了下來并且獲得了自由,反觀那些真實的黑奴們,黑奴母親被送到了另一個莊園,小說中的結局是無人問津地病死,帕特西說了實話,所以被鞭撻到奄奄一息。
這是一本書改編的電影,但故事卻不是書上的故事,沒有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套路和真善美價值觀,因為這是現實,所以反而格外殘忍,殘忍到大家都不敢相信這是現實。
有一個說法是這部電影的奧斯卡獎并不是給予這部電影本身的,而是在向那段至今難以抹平的歷史和經受了蹉跎的作者本人致敬。我同意,但是電影總是能比書有更多的受眾群體,因此也不能否認。
Twelve years a slave.
網上對這個題目的翻譯有兩個,“為奴十二年”和“為奴十二載”,如果只是用“年”的話,這十二年看起來好像沒有那么心酸。所羅門說他不想只是生存,他想要生活,所以在他眼中,十二載歲月格外漫長,但為了自由,卻也顯得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