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導讀:
一份清晰的規劃,應該讓人如同看到一顆樹。產品的目標是這棵樹最核心的樹干,策略和項目圍繞目標逐層展開,開枝散葉。作為初創企業,產品的現狀、目標、策略、資源獲取方式應該如何確定?
全世界用戶最多的培訓學校ERP“校寶”副總裁李杰為你講述產品規劃方法論,幫助企業有計劃地建造城堡。如果想要獲得李杰老師的個性化指導,歡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提交BP,加入藍象營。
李杰——校寶副總裁SaaS領域資深產品專家我的分享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經典的why、what、how。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理清楚為什么要做,再思考具體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計劃不如變化快,為何要規劃?
我們都知道計劃不如變化快,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制定規劃呢?制定規劃的目的,在于通過明確產品的發展目標和策略,統一團隊的思想,爭取核心需要的資源,最終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1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上個月,我在藍象營參與了一次迭代會活動,希望幫助營員們梳理清楚自己創業的目標和策略。
1天半的活動結束后,我發現教育出身的創業者都有很好的創業初心,找的切入點也都不錯,但是具體把一個好的idea,轉化為投資人和自己的團隊可以理解并相信的商業目標和策略呢?這方面是目前教育領域的創業者所欠缺的。
再以我們自己公司校寶為例,創業了若干年,有了一定規模的團隊,產品線已不止一條,相比早期的創業公司,各條產品線的運作模式也初步成型。
這時候,如果每條產品線沒有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發展目標和策略,那就很容易讓團隊陷入一種日復一日的搬磚狀態中,團隊成員比較難有早期創始團隊篳路藍縷、開天辟地的夢想和激情。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這種目標感的缺失會導致的團隊日常平庸化的工作,是很不利的。
2
產品規劃是一步步建造城堡通過上述兩個例子,我嘗試回答下初創企業為何要做產品規劃的問題。
如果把初創企業定義為A輪及之前的公司的話,天使階段及更早期的初創企業,產品線單一,做產品規劃,也就是做業務規劃,也就是公司規劃,目的是為了讓投資人、創始團隊的成員都有共識,覺得這事靠譜,愿意投錢、投人進來。
到了A輪左右的初創企業,人數可能上百甚至更多了,有了一定的產品線分工,做產品規劃,向上同樣是爭取董事會管理層的投資,向下是要讓團隊對要做的事情有共識,齊心協力往前沖。
其實,相比初創企業,我經歷過的更成熟的企業,對產品規劃會更加重視,因為人更多了,制度和流程也多了,要考慮的風險也更多了,所以做產品規劃時更加嚴謹,要經歷很多輪的討論。
目的其實和初創企業做規劃是同樣的:要讓產品的相關干系人對產品有一個愿景,讓大家明白,我們不是在砌磚,而是在有計劃地造一座城堡。
通過明確產品的發展目標和策略,統一團隊的思想,爭取核心需要的資源,最終在競爭中,上下同欲者勝!
3
初創公司執行規劃時要靈活應變凡事有利有弊,上面說了做規劃的好處,通過規劃實現上下同欲。但實際推進過程中,因為市場或者技術的變化等,需要靈活應變。
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說的計劃不如變化快,對于初創公司來說,產品規劃的方向和目標可以相對穩定,但策略和實操上需要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
而大公司,一般規劃制定就已耗費了大把的資源,路徑依賴比較厲害,所以一般規劃定了調整起來就會慢很多,這也算是做規劃的一個弊端了。
所以我們辯證地來看,初創公司相對大公司,資源少是劣勢,所以要集中資源做事情;調整快是優勢,所以要充分發揮這個優勢。
初創公司做規劃,也就是要明確一段時間內公司資源all in的事情的目標和策略,單點突破。但在具體的策略和執行上,必須敢于隨時調整,擁抱“計劃不如變化快”才能跑贏大公司。
具體規劃的內容有哪些?
我們做規劃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規劃實現上下同欲。我們把規劃當做一個產品來看,它面向的用戶都有哪些人呢?
規劃的用戶可能有:投資人、合伙人 或者 你的下屬,兄弟團隊等。他們主要可概括為兩類人:一類出錢的人,一類出力的人。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正是規劃要回答的問題,一般有以下4個問題:我們現在在哪里?我們要去到哪里?我們怎么過去?我們需要哪些資源?
這4個問題,我把它們概括為STAR模型,用來指導自己做規劃,接下來具體每個展開說一下。
1我們現在在哪里?這個問題,可以細分為以下3個方面:
1)產品定位是什么,為誰解決什么問題?
2)產品現在做到了什么程度?關鍵的運營指標如何?市場上的用戶反響如何?
3)從內部和外部綜合來看,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2我們要去到哪里?這個問題,可以細分為以下2個方面:
1)產品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么?這個目標代表的是產品發展要聚焦到的方向。圍繞終極目標,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過程性目標。比如某個階段,目標可能是拉新,也可能是提活躍,或是增加營收等。
2)用來衡量目標達成情況的KPI是什么?一般來說,如果是全新產品,一開始的目標往往是拉新,那么KPI就可以定為注冊用戶數達到多少。對于拉新已不再是瓶頸的產品,KPI可以定為活躍用戶,至于具體是日活、周活、月活 要看不同的業務特性。
對于活躍用戶也已很多的產品,KPI往往會考慮變現能力相關的指標,比如 營收、毛利率等。
永遠要記得,KPI只是一把尺子,用來衡量目標的達成情況而已,就跟我們會用身高和體重來表征一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但身高和體重本身不是養一個孩子的目標所在。
3我們怎么過去?清楚了現狀和問題,也有了下個階段的目標和KPI,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么在現狀和目標之間,找到一條合適的路徑。
1)宏觀上,要達成目標要重點投資的策略方向。
2)微觀上,上述策略方向落地下來的項目計劃。
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只有項目較多的產品,才需要先梳理清楚策略方向,再來分解成項目。對于一些小產品,需要落地的項目較少,也就沒必要先確定策略方向再做項目分解。
4我們需要哪些資源?這個問題看著比較好理解,但實際做規劃時,很多人容易忽略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定了目標和策略,但最終沒有資源要求的規劃,都是耍流氓。這說明制定規劃的人沒推演過項目落地過程,所以對資源沒概念。
一般來說,所需資源分為兩類:人力,資金。
通過項目計劃,我們可以大致預估這個項目需要的各工種的人力,以及市場活動經費等資金的需求,從而得出一個大致的人力預算及資金預算。
說完了規劃要回答的上述4個問題,下次各位做規劃時,腦子里能想起STAR模型,基本就不會遺漏大的方面了。
分享實例,具體如何一步步做規劃?
我們看一個產品規劃的實例,讓大家對具體怎么做規劃有一個比較具象的感覺。這是我們公司內部一條新產品線“校寶秀”的2016上半年規劃的一個精簡版本。
說起校寶,業內比較熟悉的是我們的ERP產品,ERP產品主要為機構解決內部運營管理的問題,我們內部稱之為機構管理神器。而校寶秀則定位為專為機構打造的微信招生神器。
這樣子,通過校寶秀 校寶ERP,我們就可以為機構提供前臺招生 后臺管理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1規劃的現狀部分
首先,開門見山說清楚“校寶秀”的產品定位,是一個微信招生神器,幫助機構解決招生難題。
然后,通過數據分析來進一步闡述這個產品的現狀,羅列出關鍵運營指標的最近表現,就跟體驗報告一樣,讓大家一眼就看清楚現狀。
進一步給出的歷史趨勢,讓大家清楚現在看到的這個結果,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演變過來的,一些大的數據波動背后,有哪些產品或者運營的動作,讓大家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最后,給出目前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一般來說可以從最近用戶反饋最多的熱門問題中去提煉,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增加用戶案例來幫助大家理解問題。
2規劃的目標部分
校寶秀去年11月份上線前,我給團隊定的目標是拉新,KPI是注冊用戶數,目前注冊用戶數量已比較可觀。
所以,現在規劃下一階段目標時,我給團隊定的目標是活躍,KPI是活躍用戶數要達到數千。
這個KPI,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注冊用戶數和活躍率 兩個子KPI,我們預估了一種可能的達成路徑。當然,假使到16年6月,這個總KPI達成了,也不一定是按照我們現在假設的路徑來完成的。
之所以做KPI分解和假設,是為了逐步提升團隊同學的業務判斷力,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讓將來的規劃能更靠譜。
3規劃的策略部分
對應主KPI,及兩個子KPI的分解和假設,這份規劃的策略部分也就大致出來了:基本上就是拉新和提升活躍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拉新部分,我們原來主要是基于微信在拉新,后續會考慮全渠道去拉新,這里面會涉及到渠道的優先級判斷,這也是策略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提升活躍,我們重點是豐富校寶秀的招生模板,其次是優化產品體驗和客服支持。這里主要是呼應現狀部分提出的問題,把問題用對應的策略解決掉。
依據這些策略方向,我們制定了幾個方向上具體落地的項目計劃,包括預計完成時間、對應的項目負責人等。
4
對于資源的需求
規劃的最后,是提出對資源的需求,包括人力和資金。
以人力為例,根據上述的目標和策略,有那么些個項目要做,對應的人是可以預估得出來的,各種職能的人力缺口也就大致有數了,可以有計劃地招人去。
資金,一般主要是市場費用,比如拉新的獎品激勵,會議舉辦費用等,對應每個項目,也大致可以加的出來需要的總的資金預算。
5
存在的問題
看了這份規劃實例,大家覺得它能回答之前我們說的做規劃要回答的4個問題嗎?其實這個規劃也還有不少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可能也是大家將來做規劃會疏忽的。
1)現狀和問題的分析,有一定的數據支持,但缺少用戶反饋的分析;
2)到了16年中,產品會做成什么樣子?不知道,沒看到“產品大圖”,無法讓大家看到在造的城堡會長成啥樣;
3)招生模板豐富是最為重要的提活躍策略,打算怎么做?不知道。核心策略的落地項目思路不明確,風險較大;
4)項目計劃中的項目假設都做了,就能完成目標了嗎?不知道。因為各個項目的目標還不明確。
所以,分享給大家的這個規劃,主要是看個框架,具體到業務細節上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STAR模型小結
最后,我將STAR模型做一個小結,希望幫助大家理解這幾個模塊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們基于自己產品的定位,通過現狀和問題的分析,確定下個階段的目標和KPI,這個是最核心的。
然后,就是圍繞這個目標和KPI,找到最合適的策略方向來打,具體的項目,都是為了策略的落地而服務的,每個項目的子目標,也是和策略、總目標一脈相承下來的。
具體到項目上,我們就可以估算出大致對時間、對人力、對資金的需求,盡可能做到有備而戰。
所以,一份清晰的規劃,可以說就是如同讓人看到了一顆樹。產品的目標是這棵樹最核心的樹干,一切的策略和項目,圍繞目標逐層開枝散葉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