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里有一句經典臺詞,至今讀來都還意味深長:
人情世故這種事,不能周全大家,便周全自己,任何時候自己的原則底線不應該去觸碰。
生而為人,應該如此。
一直以來,討喜、溫柔、賢惠是好姑娘的標簽,任性、叛逆、自我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可事實并非如此,真正幸福之人,都有點任性,他們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勇敢地拒絕別人,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周國平曾說過一句通透的人生處世箴言:“我從不在乎別人如何評價我,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是沒有把握的,就很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深以為然。
今年6月份,郝蕾亮相上海電影節,一如既往的微胖身姿,卻依然風情萬種。
很多人不太理解,在這個流行A4腰,鎖骨能養魚的時代,為什么郝蕾不好好減肥,多接一些戲,讓自己更火一些。
在一次訪談中,郝蕾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活得幸福和內心充實更重要。
寥寥數語,卻道出了人生的真相:活得自我比在意別人的評價更重要。
一直特立獨行,一直忠于內心的選擇,社會流言蜚語根本奈何不了她。
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郝蕾被主辦方邀請擔任頒獎嘉賓。
這中間有個環節非常尷尬,郝蕾要頒獎的對象是鄧超(郝蕾前男友)。
吃瓜群眾都在期待郝蕾如何體面地化解這一場尷尬。
但郝蕾就是郝蕾,她從不裝,前任就是前任,我不喜歡給你頒獎就直接越過你。
于是她把獎頒給了段奕宏和郭濤,徒留鄧超一個在臺上不知所措,觀眾也一臉懵逼。
明眼人都知道,她這一越,會讓自己陷入社會輿論中,但她從不在乎。
不在乎世俗的流言蜚語,坦然地做最真實的自己,她足夠勇敢,也足夠幸福。
就像她說的:“在這個時代,如果真的想做一個有性情的人,可能會很受傷;但我堅持了這么多年,好處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說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對自己清醒的認知,那么勇敢說“NO”,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前進。
去年,新垣結衣飾演的新劇《我們無法成為野獸》,一躍成為豆瓣9.0的高分劇。
看到新垣結衣,原本以為是一個清新治愈的故事,沒想到看完第一集,就被虐得體無完膚了。
新垣結衣飾演的女主深海晶,表面上看似過得挺好的。
有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男友,甚至還有一個喜歡她的準婆婆。
但這看似光鮮的外表,藏著的是苦澀的人生。
工作上,老板看她工作能力強,就理所當然地把三個人的活兒都給她做了,她也不拒絕。
廢柴同事總是把事情搞砸,深海晶無法拒絕他們的請求,不僅要幫忙擦屁股,還要無端地背鍋,甚至到了替別人下跪道歉的地步。
感情上,看似有個男友,實則貌合神離,和她在一起原因僅僅是適合過日子。
堆積如山的工作任務,一地雞毛的感情生活,她患上抑郁,差點要跳下月臺,臥軌自殺。
成為別人眼中期待的自己,太難了,成為男友最符合過日子的對象,太憋屈了,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真的太累了。
電視劇中的深海晶,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
那個為了維護塑料友情永不會說“不”的自己;
那個在工作中唯唯諾諾生怕唐突了別人的自己;
那個在感情中委曲求全,愛到失去自我的自己;
不懂說“不”的人生太累了,累到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在某個深夜深海晶大醉后幡然醒悟,不想再做任人擺布的提線木偶。
第二天,穿上皮衣和高跟短靴上班,拒絕老板變相的壓榨,拒絕廢柴同事求助,拒絕幫助廢柴同事擦屁股。
我相信她在說“NO”時, 一定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或許我們現在還在小心翼翼地討好別人,不妨勇敢的說一聲“不”,也許會遭來謾罵,但至少不會委屈自己。
《女人30+》有一期邀請的嘉賓是陳喬恩。
想不到已經40歲的她,言語中依然保有少女的俏皮,眼神依舊清澈明亮。
興之所至,暢所欲言,自由自在。
這一份少女感,不是抹了多少貴婦產品可以保持住的,而是那一份不被世俗流言裹挾的勇敢。
和陳喬恩一樣勇敢的,還有清華女神教授顏寧。
4月30日,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本應是對學術能力的褒獎。
但社會的焦點并不是她對中國生物科研的貢獻,而是“42歲為什么不結婚”的“人生大事”上。
微博的留言大多數是問她為什么還不結婚,百度搜索"顏寧",“顏寧為什么不結婚”的知乎問答居然排在第二位。
大家都不關注她的科研成果,而是討伐她42歲為什么不結婚。
社會的輿論太可怕了,招架不住的人往往就被輿論洪流推著走了。
你我她的身邊,都聽過這樣的故事:
因為父母催婚,因為年紀到了,就匆忙結婚,才發現自己嫁錯了人,陷入人生的泥淖中,進退兩難。
但凡勇敢堅定一點,都不至于讓自己過得比單身還慘。
就像陳喬恩面對大眾的質問時說:我沒結婚,但我很快樂。
就像顏寧面對社會的輿論時說: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鏗鏘有力,一言以蔽之,爽歪歪。
40歲不結婚,她們都活在了外界期待的人生之外,卻擁有了一個豐盈的精神世界。
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愛情,放棄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才不會迷失自己。
梁文道說:“糊里糊涂把父母、老師、朋友,甚至大眾傳媒告訴你的需要,不假思索地當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執地認為應該堅守一個理論上不應該改變的自我,把自己變成‘自我’的囚徒。”
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不懂得拒絕別人,活在別人的期待中,這樣的我們,無法做到真正地取悅自己。
這個時代,有一種能力很稀缺,那是懂得讓別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