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里的一天,我們騎車去奧體公園玩,中午在麥當勞吃飯,與我們隔一桌坐著四個十幾歲的男孩子,從我們坐下到離開,他們一直在打手機游戲,邊玩邊說幾句臟話然后誰都不抬頭地大笑。
雨娃說,他們肯定在聯網打“王者榮耀”。我問雨娃,“你看到他們這么開心的樣子什么感覺?”雨娃說“不太好。”我告訴雨娃,以后和朋友在一起,即使再開心,也不能在公共場合這樣吵鬧,很妨礙別人。我們鄰桌就是三個人在聊天,他們聊的很吃力,因為那幾個孩子真的很吵。
現在隨處可見打游戲的孩子,包括大孩子,也包括小孩子。
雨娃爸爸上大學的時候曾經通宵打游戲,那時電腦還不多,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很無聊,就再也不打了。所以他并不覺得游戲是洪水猛獸,只是覺得打通關了也沒什么意思。
我上初中時剛剛流行手持式游戲機,專打俄羅斯方塊。不知道誰送我們一個,我哥先玩,他不玩了,我再玩。后來,竟然我老爸也會玩了,他可是一向不愿意嘗試新事物的人。當時我們都覺得好玩,還不斷地刷新記錄比誰分數更高。
我工作以后,買一臺電腦需要近一年的工資,我們一批大學生中有個小伙子花了一萬多塊錢買了一臺配置很高的電腦,從此除了上班和吃飯就白天黑夜地連軸轉,窩在宿舍打游戲。我也曾經去他那兒玩過幾次極速飛車,每次game over之后都會忍不住再來一次,不知不覺兩三個小時就過去了。覺得時間這樣沒了有點不安,后來就不去了。
生病回家以后,看到很多人在打開心消消樂,我也下載了一個,等車、坐地鐵或排隊時特別無聊會打一會兒,后來在家沒事兒也會玩,一級一級地升級,被雨娃看見,他還會給我支招,告訴我怎樣才能更好過關。小孩子總是在游戲方面無師自通,各種規則都不知道從哪兒琢磨出來的,他經常求著要幫我過關。玩過游戲,心里有種空虛自責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墮落了。默默卸載了游戲,告訴雨娃我再也不打了。雨娃有點遺憾,甚至引誘我重新下載一個。
雨娃最初是被禁止打游戲的。我們在他小時候告訴他,“游戲里面有魔鬼,它會控制人的意志”。有一次雨娃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大孩子在打游戲,就過去說:“游戲里面有魔鬼”,那孩子很反感,不屑地說,“才沒有魔鬼,誰告訴你的?!”雨娃義正言辭地說,“我媽媽說的!”但還是碰了一鼻子灰。
雨娃上的是教會學校,這兒的孩子和公立學校的孩子還是不太一樣。很少有人打游戲,雨娃自然對游戲也不是太熱衷。但到了四五年級,也許是身邊打游戲的孩子太多了,他們同學也開始聊游戲,個別家里管的松的孩子也有了手機,甚至大型游戲機。男孩子們都喜歡去那個孩子家玩。我們的態度由開始的禁止也開始放松,因為雨娃常常去同學家玩,搞不清楚他到底玩了多久游戲,與其這樣,還不如禁止他在同學家玩,讓他在家玩,我們可以控制他的時間,只要適度,也問題不大。
最初,雨娃一周可以打二十分鐘,雨娃仍然很開心,他分別在我和爸爸還有自己的手機上下載不同的游戲,我經常看到我的手機上出現幾個莫名其妙的游戲軟件。為了充分利用這二十分鐘,雨娃甚至分成四次來玩,每次五分鐘,又跟我哭窮說,打開軟件還要一分鐘,還要做準備,他知道我心軟,看他可憐就不太計較,而且每次計時器響了,雨娃很少立刻關掉游戲,磨磨蹭蹭說這把玩完了我就關……五分鐘就這樣變成了十分鐘。為了這事兒我也沒少生閑氣。為了鼓勵雨娃做事,我和爸爸也常常用打游戲做條件,和雨娃討價還價。
雨娃很誠實,誠實的意思是,當你看他好像鬼鬼祟祟拿手機在玩游戲,問他:“你是不是打游戲了?”他會誠實地回答:“是”,“玩了多久?”“不知道”,“下次再偷偷打游戲就扣掉每周打游戲時間!”雨娃自然乖乖答應,但你不問他絕不會主動說,你懲罰他他也認。之前為了方便聯系,我們給雨娃一個舊手機,雨娃有時趁我們不注意就躲起來玩,尤其是老人在家也搞不清楚他在干嘛,真是防不勝防,就像每天都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我有時會很失望,雨娃其實很怕我失望,看到我的表情,他很自責,跟我說:“媽媽,我有點管不住自己,我的手機還是上交吧”。
雨娃對手機游戲的興趣真是越來越大,經常和同學聊游戲,有時還興致勃勃地給我講,我聽的一頭霧水也不好打斷,我很希望兒子什么都跟我講,這樣我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有時一起坐地鐵,滿地鐵的人幾乎都在看手機,至少一半年輕人在玩游戲,雨娃總是湊到人家旁邊看別人打游戲,看的津津有味,我不想讓他看,可他總是被吸引過去。有時和爸爸去聽音樂會在地鐵上就玩一路。
我曾經看過一篇微信文章,說是一個印度人看地鐵上的中國人,幾乎都在看手機,而國外的人坐地鐵更多的是看書,以此證明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素質差異。其實在中國地鐵上,看書并不容易,有時擠得都想吐,打打游戲追追劇也是暫時忘記痛苦旅程的好辦法。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我兒子在地鐵上能夠是那個寥寥無幾的津津有味看書的小孩兒。
有一次,雨娃學校開家長會,一位老師上臺分享,他曾經在游戲軟件公司工作,他說設計游戲時有幾個要素:一是盡快讓玩家上癮,并且不分年齡,二是設置誘惑,盡量讓玩家花錢買裝備,三是設置各種關卡級別,讓玩家產生虛幻的成就感。這位老師曾經連續打十幾年游戲,有時可以一天不吃飯。直到他醒悟這樣下去太荒廢生命,有悖他的信仰,才徹底戒掉。他說,其實游戲就是消耗你的時間和金錢,給你虛幻的成就感,孩子千萬不要玩。
那天家長會對我是個提醒,家長們說,既然知道是有害的,為什么還要讓孩子們玩呢!晚上回到家,我和爸爸聊起這件事,決定以后不再讓雨娃玩游戲。
第二天早上,我來到雨娃的房間,躺在他旁邊和他聊天,雨娃見到我就說:“媽媽,我想跟你商量一下,你給我的游戲時間太短了,能不能再多一些?”我只好把我們的決定告訴他,在那之前講了家長會老師的分享,也講了很多游戲的壞處……我預想他會很激烈地反對我們的決定,但雨娃一直沒吭聲。后來,我問他能不能理解我們的決定,他點點頭,但是說他很失望,本來還以為可以多玩的,沒想到一點兒都不能玩了,說著說著眼淚都掉下來了。這已經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告訴雨娃,游戲本身還不是太可怕,最可怕的是大多數孩子打上游戲對其他事情就失去了興趣,比如運動,戶外,音樂,和朋友玩,和家人在一起說話,等等,有時連吃飯睡覺這種基本需求都顧不上,像機器一樣,而且打過游戲并沒有滿足感,反而是一種空虛感……其實雨娃打游戲的癮不算太大,但他的確體會過打游戲后的自責和無力感,所以他盡管不愿意,還是同意不再打游戲,去同學家也不再玩(家長一起在家里禁止玩游戲)。
此后,雨娃刪掉了所有手機游戲。但還做不到徹底不玩。有時趁我們看不到,他也會偷偷玩幾下,我看到了也沒訓斥,告訴他想一下子徹底不玩不容易,我希望他忍不住玩了也要告訴我一聲。雨娃的確告訴我幾次,然后很無奈地說:“媽媽,我可能戒不掉了,見到就想玩”,我告訴他沒關系,什么時候自己控制住一次一定告訴我,我要獎勵他。直到有一天他沒控制住時間,打了很久,自己很自責,告訴我他玩了很久,以后再也不玩了。這次才真正卸載所有游戲,原來,之前只是刪掉桌面上的圖標。打那次以后,雨娃幾乎沒再玩過,我也偶爾確定過幾次,他都說沒再玩。我愿意相信他,一直說,雨娃最大的優點就是誠實。
戒掉游戲其實只是個轉折,雨娃的注意力不再放在游戲上之后,他開始喜歡上打乒乓球,那段時間對乒乓球很著迷,平時關系好的同學也喜歡打,每天打球時間差不多兩個小時,每天大汗淋漓,但是很快樂。后來,又喜歡做手工,經常上“極酷花園”網站,里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手工做法,暑假在家做了很多手工,比如自動售貨機,金剛狼爪,發射器,狗窩,等等,又是尺子又是木板又是裁紙刀又是膠槍,玩的不亦樂乎,我也和他一起做,經常是我們一起趴在地板上分工合作,有些手工還需要機械原理,我都覺得有意思,既健康又鍛煉動手能力,也是我們最好的親子時間。
雨娃已經三個多月不玩游戲了,很明顯,脫離游戲的捆綁之后,雨娃有了更多精力和興趣去做其他事。有一次,全家去聽音樂會,雨娃和爸爸各帶一本書,在那么多打游戲看手機的大人當中,他很安靜地看可怕的科學系列《密碼全攻略》,那種情景我看的很欣慰。
專家說,18歲以前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游戲,因為他們很難抗拒游戲的誘惑。手機也是越晚送給孩子越好。新聞說,有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打游戲而跳樓,有的把父母辛苦錢打賞給某偶像主播。對于打游戲這個問題,很多家長也很無奈。尤其公立學校的孩子,據說他們的話題很多都是關于游戲,沒有打過游戲的孩子甚至插不上話,這也成了打游戲的理由。前段時間,某校把沒收上來的學生手機全部銷毀,理由是為了學生……即使很多優秀的學生,也是學習之外更愿意把時間花在打游戲上,這還僅僅是學生的問題。很多工作了的年輕人,周末都是睡懶覺打游戲叫外賣的模式度過,結了婚的大人有的也沉迷游戲,弄得夫妻關系不好,不花時間陪伴孩子,甚至一家人業余生活都在打游戲中度過,連吃飯睡覺都不規律……當然有的人打游戲是為了減壓,有的是因為無聊……我又想起現在大學生中流行的“空心病”,即使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也不例外。
前幾天雨娃打開電視,正在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里面有個高中生奪得擂主,小姑娘很自信,很淡定,我們感嘆她研究過了多少詩詞!聽特邀嘉賓談古論今,也感嘆他們有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真的很羨慕他們這份熱愛和因這熱愛而得到的深層次的滿足。而這些都是游戲無法給予的。
遠離游戲的雨娃,打乒乓球,玩蹦蹦床,做手工,騎自行車,看魔術,打牌,做家務,看書……現在的生活更陽光,更健康,也更精彩。
讓孩子遠離游戲,我想到幾點:第一,需要家長盡早禁止,講清理由,不能過早讓孩子擁有手機。第二,家長以身作則,少玩手機,更多陪伴孩子做有趣的事情,或讓他嘗試有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第三,需要有好的環境,遠離癡迷游戲的朋友。鼓勵孩子和朋友一起做有益的事情。當然還需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做前提,這樣家長的管教才有效果。當孩子已經上癮,就需要尋求專家的幫助,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怎樣,爸爸媽媽永遠愛他歡迎他接納他,而不是訓斥和失望,那樣只能讓孩子更快放棄努力。
原本我也無奈過,幸虧我們及時制止雨娃玩游戲,讓他不至于陷得太深,幸虧我們和雨娃有很親密的關系,讓他愿意相信我們的決定是對的,幸虧我們的孩子有信仰,他愿意做上帝喜悅的事情,愿意順服父母,幸虧我們有教會,告訴我們如何教導孩子走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