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草鞋
第三章:童年趣事
第六回:起立、趴下
城市里除了公園之外,其余可供孩子們探險且還算足夠安全的地方不多。那年頭還沒有什么室內攀巖或者讓孩子們可以爬高上低,消耗多余精力的兒童樂園,所以我們一群小伙伴在膩味了那挑戰數次但仍未成功的防空洞后,把注意力又換到了別處。
找來找去,最后發現母親所在的工廠是個絕佳的地點。為什么這么說?首先,當年的工廠占地面積一般還可以,那個時代工廠無論是否效益好,但一定要配備一定的配套設施才可以。比如說過去很少有民辦幼兒園,更不用說什么早教機構,對于工廠內上班的女工來說,有了孩子后,托管首先成了問題。我小時候還不流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忙帶孩子,因為父母這一代人兄弟姐妹比較多,家里本來就不夠住,一旦結婚成家,大多忙不迭地在外面找地方自立門戶了,一般能跟著父母在一起的都是家里的老小。我自小便一直是跟隨著父母長大的,但是父母都是雙職工,每月營生所需的花銷都指望固定工資,所以根本無暇在上班時間照顧我。又因為像我這樣情況的家庭比比皆是,所以當年的工廠都有幼兒托管的機構,在開封,這種機構叫“培兒室”,聽起來挺符合定位的。可以再上班期間幫忙照顧孩子,下了班再讓爹媽領走。待到孩子長到上幼兒園的年紀,規模稍大的工廠居然還有廠辦幼兒園可以上,如此可以讓上班的父母安心工作。
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便早早在母親的工廠里混熟了。聽說當年還不會站立和趴下,過去每次摔倒都習慣性地趴在地上等著母親把我扶起來,到了培兒室依然如此。可是那里管事的阿姨哪管你在家是何種德行,一群孩子哇哇亂嚷,如果讓你在里面聽上一天,估計也會腦瓜子疼。所以,每當我再次摔倒,阿姨都是讓我自己想辦法起來的,起不來就自己繼續趴著吧。這種態度起初雖然必定引起我的不滿,一頓哭鬧自然是少不了的,可是這個阿姨對我早日可以自己爬起來倒是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沒過多久,一天母親下班來接我,阿姨得意地讓母親在一旁看她“訓練”我的成果,那場面好似首長檢閱士兵一樣。“起立!”,我應聲爬起來了;“趴下”,我再次聽話的趴下了... ...母親對眼前的景象驚詫不已,仿佛那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可是那真的是我去培兒室沒幾天后就發生的事情。從那以后,我便體會到了小孩成長中的第一個道理:老師說的話永遠比你爹媽說的好使。
上面那些往事因為當時我還年幼,記憶尚不深刻,都是后來聽母親跟我說的。開始我還對那個阿姨對我不夠“人道”的處置方式憤憤不平,這種扔到那里任你自生自滅的方式怎么能夠符合現在的教育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的潛能確實巨大,但潛能的激發卻大多是在逆境中完成的,一味被舒服和順心包圍著,想激發潛能卻是不容易的。如此說來,自己確實又應該感謝那個阿姨,因為畢竟自己遠超父母的預期而可以早早站起來再趴下去。想到這里,心情便好起來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早就拋到九霄云外了。于是乎我再追問母親,那位阿姨的近況如何時,母親說那個阿姨前些年已經因病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