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譯文: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干凈,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離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閑游散步. 千萬別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我,就是喜歡這樣拄著拐杖鏗然的聲音.表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長醉山水間之意。
蘇軾《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豪放性格、達觀態度,以及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嘆。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自然流露出融入自然超脫世俗的情懷。借此表達出不滿世俗,曠達不羈,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懷。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濃,并以瀟灑之筆,不假雕琢,卷舒自如
《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平,蘇軾以一種超凡的灑脫,積極地面對生活。“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更是詩人在精神上達到最豁達的,人世間的種種挫折有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挺過去,再回首往事時,一切不過“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