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這本書沒有雞湯,主要是心理學研究成果,豆瓣評分達到9.0,作者霍爾沃森。這也是Lachel先生小密圈第二期拆書活動的指定書目。
關于“為什么你那么努力,一切還是然并卵”之類的軟文已經夠多了,結果就是你看了同樣然并卵。
為什么我們總是事倍功半?拖延癥變成了拖延癌?減肥減肥越減越肥?思想總是很犀利,行動總是太無力?
問題到底出在哪呢?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自己是多么缺乏自制力。
到底怎么解決呢?簡單講,要實現一個“小目標”,就得理解目標究竟是什么,如何激發動機,在何處容易失敗,以及怎么做才能成功。接下來,讓霍爾沃森女士助你一臂之力。
一、奧巴馬為什么戒不了煙?
2007年2月,奧巴馬同志向《芝加哥論壇報》表明了他堅定的戒煙決心:“過去的幾年中我曾階段性戒煙。這次我夫人給我下了鋼鐵般的嚴令——即便在競選活動的壓力下也不可屈服。”他沒有成功。2008年《紐約時報》甚至揶揄他:“從奧巴馬先生在各種訪談時對吸煙進行的調侃里不難發現,他就像無數年末發誓戒煙的人一樣,沒能真正做到。”奧巴馬沒有自制力不知道怎樣實現目標嗎?我想,他肯定知道得不必你我少。
那問題出在哪呢?科學研究發現,自制力就像肌肉(《自控力》一書中也有類似論述)。這個比喻非常好,也就是說:①自制力人人皆有;②自制力也會耗盡;③自制力鍛煉可得。
所以,奧巴馬戒不了煙,正如成功者并非事事成功,奧巴馬不是煙癮太大,也不是自制力太差,而是因為其它事務太多,自制力之井干涸了。
舉這個例子,最關鍵的是,作者想說明,即使奧巴馬,也有做不到的煩心事;以及,即使是你,也可以搞定很多煩心事,只要將自制力用得其法、用得其所;再者,我們每個人,智商、能力包括自制力,這些都是可習得的,而非天生注定的,沒有什么我天生就不會理性思考、無法抵制誘惑之類的說法。
二、幾個悖論
(一)“做到最好”還不夠好?
我們常常告訴別人“要盡你所能做到最好”,可是,他們常常不會做到最好。我們會想,這個傻瓜,實在愧對我心。且慢,他們做不到,我們至少有一半責任。問題就在這個“做到最好”,什么叫“做到最好”?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對“做得最好”的解讀。
比如,今天是你和老婆7周年結婚紀念日,終于熬過了7年之癢,你們都很激動。燭光晚餐上,你握著老婆的手,色迷迷地說,回家后我要給你一份大禮。老婆會意地笑了,滿懷期待地說,那你一定要——做到最好。我們都知道你深愛老婆,也知道你們在某些事上可能很有默契,可是,“做到最好”究竟是“我要做到老婆滿意并覺得我盡力的程度為止”還是“我要把這件事做到沒有一丁點兒更好的余地為止”呢?無疑,我們大多數時候會默認為前者。這其實很諷刺,“做到最好”恰恰成了平庸的配方。
那拿什么來取代“做到最好”呢?答案是:具體而艱巨的目標。怎么說?前者好理解,“具體”排除了在這個標準以下的表現,達標或非達標,沒有中間地帶。后者有些反常識,“艱巨”不會導致失敗嗎?在此,“艱巨”不是指不現實的目標,而是艱巨而具可能性。因為有難度,才會促使你下更大功夫,更加聚精會神,更加沒有二心。
(二)“為什么”比“是什么”好?
正所謂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人們常常默認抽象的“為什么”是比具體的“是什么”更高級的一種思維方式。
心理學家雅各布·特羅普和尼拉·利伯曼發現,人們做選擇和決定時的思維方式會被時間左右,如果是短期的事則傾向于用“是什么”的思維方式,考慮較多的是眼下的收益;若是較遠之后的事則更喜歡用基于“為什么”的邏輯,會考慮更多潛在的回報。換言之,就當下而言,我們都像精于算計的會計;說到未來,我們則像貪婪的野心家。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關于將來的計劃總是剛開始聽上去不錯,但越臨近越發現不對勁?
既然“為什么”式的大體思維能使你更有動力,而“是什么”的細節式思維在你做困難或生疏的事時最有幫助。那么,要實現目標,就得針對不同情況轉換思維方式,知道何時該想“為什么”,何時則需要想“是什么”。
(三)樂觀不是很好嗎?
當下,是一個“積極心理學”橫行的時代。我們都知道“正面思考”的重要性。大部分勵志書告訴你只要相信自己能勝利,就能輕松勝利,比如那本有點神叨叨的《秘密》。
心理學家加布里埃爾·奧丁根做了一項關于減肥的調查,結果如下:那些相信自己能減肥成功的女士比相信自己會失敗的平均多減掉26磅,很好;可是,其中那些認為減肥之途道路崎嶇的人又比認為會很輕松的人平均多減掉24鎊。在其它領域也有類似發現。
可見,樂觀有兩種:“相信自己能在克服很多困難后成功”與“相信自己能輕而易舉成功”,這兩種不同信念對實現目標會產生不同影響。那些最終成事的人,不但有信心獲得成功,而且還相信成功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為什么相信道路崎嶇對實現目標來講那么重要呢?因為,相信目標艱巨的人會做更多準備,為目標做出更多行動。而覺得實現目標輕而易舉的人根本就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去迎接未來的挑戰,然后當夢想破滅時他們就有可能崩潰了。
三、讓我們來把目標搞透徹
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引導你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一)搞清目標動機
研究發現,人的目標動機有兩種——“表現型”與“進步型”,動機不同則能量不同,直接決定面對困難時你能堅持多久。
“表現型”的精力常被指引到獲得一個特定結果上,比如考100分、業績比同事好。這是因為我們認為達成后能獲取肯定,會使我們看上去或自我感覺很牛逼。但是,這種動機都有一個“成王敗寇”的特征,非贏即輸。當你只在乎“表現好”時,“差不多好”和“大部分好”一點都不能帶來安慰,你就容易過早放棄。
“進步型”不因是否達到特定結果來評斷自己,而是問我有進步嗎?我學到東西了嗎?……這些人著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相互比較,只關心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證明已經是最好的了。當人們以“進步”為動力時,遇到挫折,他們不會倉促放棄,而是做出行動。
那是說“進步型”優于“表現型”嗎?不。實驗證明,在處理比較簡單的事時,“表現型”能取得更好成績,比如解數學題或玩彈珠游戲,但在面臨復雜情形時,“進步型”更容易保持動力,堅持到獲取勝利。
于是就再清楚不過了,遇事第一步判斷事情難易程度,第二步確定目標動機。放心,這個問題不會讓人糾結,因為人生中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很復雜很困難的。
(二)把握目標類型
有為人父母經歷的人比較清楚,當一個孩子開始學走路時,父親偏重支持孩子去探索、嘗試,跌倒一下也沒啥不得了;母親則顯得比較謹慎,為防止孩子受傷而處處小心。
不難看出,父母目標相同但側重點不同,父親是“進取”型,用經濟學語言表達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母親則是“防御”型,側重于“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從撫養孩子的角度看,兩種類型雖各有優劣但相互協調、補充,完善了對孩子的教育。而我們每個人就像這對父母的集合體,同時追求兩種目標,但正如一個家庭總有一種類型為主,我們每個人也有自己的主導目標。我們需要的就是準確把握自己的目標偏好,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甚至針對想達成的事,調整目標偏好。
簡單說,就是樂觀的人適合“進取”目標,反之則適合“防御”目標。樂觀能在你追求“進取”目標時給予極強的動力,
如果你正在追求“防御”目標,過多的樂觀只會削弱動力與警惕,而悲觀則會讓你打起十二分精神。
(三)關聯底層目標
買一件新衣服、換一個新手機,甚至中一次大獎,能帶給人多大多長的幸福感?我相信這點現代人都不陌生,短則一兩天,長也不超過半年。為什么?因為這些都是偽需求。
在人類為達到心理健康而必然產生并滿足的動機方面,大多數心理學家認同三種人類天生需求:關聯感、勝任力與自主權。人是社會動物,對應“關聯感”;人有一顆完善、證實自己的心,對應“勝任力”;人之熱情在于自由創造,對應“自主權”。只有把你的目標與這三種基本需求相關聯,才算是好目標,才會成為可持續堅持的目標。
(四)搞定不同目標
1.事情容易時,用“進取”目標,聚焦于成功帶來的好處。 2.沒有動力時,選擇“防御”型目標,聚焦于失敗帶來的損失。
3.事情困難時,選擇“防御”型、“進步”型目標,把注意力從“表現”轉移到“進步”,目標要具體,仔細研究任務步驟“是什么”。
4.誘惑橫行時,側重于避免損失的“防御”目標,多用“為什么”思考。
5.如果你需要速度,選擇側重于收益的“進取”目標。
6.如果你需要準確,選擇側重于避免損失的“防御”目標。7.如果你需要創造力,選擇“進取”目標,并確保你追求的目標是發自內心的。
8.如果你希望奮斗的過程是愉悅的,選擇“進步”目標,同時確保目標為自主選擇。
9.如果你想擁有真實、長久的幸福,選擇滿足“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這三個基本需求的目標。
四、“如果……就……”的神奇力量!
很多人認為最常見的錯誤是因為不知正確行為而導致,但問題往往出在執行時。
怎么執行?有準備有計劃地執行,這一招其實很簡單,就是“如果……就……”。我們在為目標打拼的途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被簡單的“如果……就……”計劃解決。
1.決定具體行動。例如“學習”——你需要清晰、精確的目標。建立類似于“每天閱讀10個公眾號、每天寫知識筆記、每周進行知識回顧、每周讀一本書、每周寫一篇至少1000字的書評”的清晰計劃,那對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達標與否就一目了然了。
2.決定時間和地點。幫助你的大腦探測并抓住行動時機——即便是在你的意識無暇顧及時。
3.整理出“如果……就……”計劃。把上述幾步整理成一句“如果……就……”式的陳述,比如“如果是平日晚上,我就先寫作知識筆記”。
4.瞄準障礙。想想達標路上有可能出現的障礙與誘惑。你要如何應對?為你想到的每一點制訂一條“如果……就……”計劃。(“如果平日晚上朋友約我喝酒,我就告訴他我正在吃感冒藥”)這使你提早制訂出最佳計劃,不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能保證你不偏離達標的軌道。
五、我的看法
這本書最精彩的是前半部分,豐富了我的認知,比如不同的事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為什么”還是“是什么”;又如“表現型”和“成長型”,前者總是圍繞證明自己而做決定,格局太小了;而“相信會成功但路上會有很多障礙”、“具體而艱巨的目標”這些觀點不就是從另一個維度解釋了“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嗎?
最后這關鍵的一招“如果……就……”,要說有太多原創性不一定,但有用我敢肯定。因為,再強大的自制力,也可能被突如其來的擾動影響目標達成;即使無法窮盡各種可能,我們也可以在遇到困難時找到一些參照并迅速形成新的“如果……就……”。
六、由此得到
怎么達成一個“小目標”?
1、相信自己能成功,只是需要克服一些困難;
2、把需要達成的目標區分為不同的階段、細化為具體的行動;
3、針對不同階段不同行動可能遇到的困難擬制“如果……就……”清單;
4、馬上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