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姑取三首為讀者告,亦窺豹一斑也。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 四句雖江行皆見之景,而壯健與上句相埒,后顧則群山漸遠,前望則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云月,則無此狀也。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近人凌霄詩“離情從此如春水 隨著扁舟日夜生”,意境與此略同。李詩以簡括出之,凌詩雖蘊藉多姿,而較弱也。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此次李白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前面《詩境淺說》中俞陛云先生的解讀或有不妥,但所解釋的句法非常到位。
老杜《旅夜述懷》也有名句“星垂平野闊,月入大江流”?,當從李白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翻出。 我覺得老杜的詩句更有神韻,這兩句大筆勾勒,造出一種雄渾浩闊,但又寂寞空曠的意境,真有“涵蓋乾坤”(宗白華語)的大氣象,老杜在這里運用了以壯景樂景反襯悲苦之情的筆法。而李白在寫《渡荊門送別》時,與老杜寫《旅夜述懷》的悲苦心情完全不同,與杜甫停舟細視的視角也不同, 李白是飛舟瞥視,雖然是去國離鄉,但豪情萬丈,因此才有一種自由奔放, 神彩飛揚之感。 與這兩句相似的大氣象景句還有王 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本講繼續學習律詩的另一種句法(不同于標準的起承轉合,而是起-承-遞進-合):首聯以宏壯的視角將詩題高高揚起;頷聯和頸聯再做鋪陳,從多個角度充實首聯的景句;再欲罷不能時,逼出尾聯再扣題(有如俞老所說之“圖窮匕見”)。
本期作業是仿照此律作法作一五律,用層層遞進的景句?做鋪陳,最后高調扣題做結,題目不限,韻部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