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以立春為始,其為第五個節氣。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4日或5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清明處于春季的中后,此時節風清景明,故曰清明。從農事來講,正是春播之時,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清明也是植樹造林的時節。
清明當日,還是清明節。在二十四節氣中,與中國傳統節日一致的只此一個。先有清明節氣,后有清明節日。比較正式成為節日,應該是在唐代。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春節)之一,以掃墓祭奠為主要內容,因此也是中國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之一。關于清明的詩文很多,多為表達思念先人之情。廣為流傳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孟浩然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等也是此意境。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寒食節。踏青節字面就可理解,此時草木發芽,春暖花開,正是踏青之季。而寒食節則有典故,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人介子推。介子推割肉救主重耳,后不求功名,欲與母隱居山林。晉文公為請他出山而燒山,不想卻將介子推母子燒死。介子推死前留詩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表紀念,晉文公便將此日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第二天就是清明節。斗轉星移,這兩個節日變為一個,就是清明節,人們還保留了清明吃寒食的習俗,但不再有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