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年年底開始寫“讀書”(2017,2018,2019),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年了。
2020年于我也是很特別的一年。上半年的數月,滯留在上海酒店沒法回漢。這篇《過年》寫于武漢封城第五天,接著的幾篇《元宵節》、《二月》、《春分》記錄了那段時間的情感,現在重新讀來,很多場景歷歷在目。喜歡這樣一句話,它很好地詮釋了一段時光:我們傷心過,也感動過;我們害怕過,也勇敢過;在這一年即將過去時,她已銘刻于心。
獨自困在酒店的日子,看了幾本書,寫了幾篇文章,作了幾場直播。周圍的環境很安靜,心卻很難靜下來。因為疫情,期間寫的幾篇與工作相關的文章都以遠程協同為主題。《圖說敏捷項目中的價值》與《敏捷項目中的隔空實踐》,嘗試了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如我在文中寫到的:
兩年前在寫《項目管理中的敏捷實踐》時,對交付價值的理解并不十分深刻。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理解敏捷的實踐,卻忽視了敏捷的本質。敏捷的本質正是追求價值,這也是我們很多軟件從業者的初心。本文從構思到成文花了一番功夫。我希望用更為簡單、生動的表述方式,因此采用了許多自己設計的圖畫。限于我的構圖水平,還有很多瑕疵,但希望畫盡其意。
對敏捷本質的理解,本身也是一種修煉。所幸身邊高手眾多,我能得以一直進步。期間做了的幾場對外直播,也與敏捷相關。
敏捷,并不僅限于敏捷開發和敏捷項目管理,事實上,敏捷的概念已經擴散到組織的每個領域,而數字化時代需要的是打造敏捷組織的管理實踐,針對組織的敏捷性,快速調整戰略、結構、流程、人員和科技以獲得產生價值和保護已有價值機會的能力。
于是有了這篇《敏捷轉型中的關鍵》,回想著自己頂著幾個月沒理的亂發與眾多朋友在線分享,不禁莞爾。
幾本書伴隨我度過了那段時光,《解憂雜貨店》是一本不錯的書,東野圭吾先生在回顧寫作過程時,說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么做?
如果說,來找我咨詢煩惱的人通常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看地圖,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屬于任何一種情況,你畫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地圖是白紙當然很傷腦筋,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 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正因為是白紙,所以可以畫任何地圖,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
《格局》也是那段時間讀完的,反省自己在很多事情的處理與思考,的確是缺少“格局”,而這些遠不是讀一本書就能悟到的。有幸能在很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中繼續成長,和一群優秀的人共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塑造了我。
5月,我離開了ThoughtWorks,在ThoughtWorks五年多的工作、生活經歷,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很幸運,能夠結識如此多可愛的人,現在常常會看看當時寫的《未來已來,不敢止步》與《時光不老,影像長存》,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6月,我到了杭州,這座讓我有無限憧憬、也注定會有無窮回憶的城市。過去的半年,被慢待過,也失落過;經歷了求而不得的惆悵,也常有是否應該放自己一馬的糾結。但我確信,我在嘗試一些不一樣、有意義的事情。生活是具體的,每一步都算數。
這半年,我也得以從不同的視角回頭來看看我之前的所思、所想、所得。為了快速學習新的知識,讀了幾本中臺、企業架構相關的書,一一記錄在簡書上(《雙模IT》、《業務架構與IT架構的關系》、《云計算與數字化轉型》、《業務中臺》等),未成體系,沉淀還需要時間。
翻譯的幾本書陸續出版,這是今年特別開心的事。我希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咨詢顧問,當初翻譯這幾本書的時候,是結合我在ThoughtWorks的理解與對未來的思考。《EDGE:價值驅動的數字化轉型》講的是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AI重新定義企業》論述如何在組織、文化層面進行業務轉型;《內容智能:打贏每一場運營戰爭》闡述了在“內容為王”的互聯網時代,企業如何通過有效內容在數字化業務上取得成功。這幾本書都切合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最近半年,我專注工作在互聯網一線的核心地帶,對數字化轉型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期待能有更多的收獲。
從不同的視角,寫寫與兒子的故事,《期中考試》已是第25篇。相信這段細膩的情感,能讓我和他都保持自信,充滿陽光,靜下心來,開心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2021,會很好。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