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存美
?第56篇隨筆文字?
暑假回家,聽到了浩子的一個表妹談了一個男朋友的消息,家里親戚不太同意,妹妹在醫院上班,有穩定的工作,二姥他們市區有一套房子,男方在物質方面,相對匱乏。
妹妹是一個生活很精致的人,從小就是,如果選擇一個需要一起去奮斗的人,相對來說就比較辛苦。
是的,回想在深圳的十年,一步一步走來,也是不容易。
來深十余年,我們換了7個住所,來深生活的我們都不容易,每一處我們生活過的地方,都充滿歡樂和期望。
一、那年實習,我們住在醫院的宿舍
大三那年,我們來到深圳第二人民醫院實習,那時,我們住在醫院的宿舍,我們5個實習生住了2間房。
宿舍,沒有做飯的地方,醫院有食堂,偶爾,也會自己做做飯,因為是實習的學生,我們沒有工資,所以也無法置辦廚具。辦法終究是人想出來的,我們制造的歡樂也很多。
我們買了超級迷你的電飯鍋,做完飯,再用電飯鍋炒菜,有時候,一鍋飯不夠,倒出來再煮一鍋。沒有菜板,用墻柜的隔板切菜,話說,醫院的墻柜隔板質量真好,怎么切都沒有痕跡。
那時的我們,很開心,過年了,在湯圓里包洗干凈的硬幣,誰吃到就有好運。2018年,剛好遇到貴州雪災那年,全國溫度驟降,那一年的深圳,特別的冷,我們用礦泉水瓶暖被子,科室的梁主任給我們帶了一些被套和棉絮。
這是我們在深圳的第一個住所,缺衣少糧,但是,我們創造了很多。
二、我們畢業了,租了自己的小窩
實習一年后,我們畢業了,一起來實習的五個同學,醫院只能留下3個,于是,留下了性格相對沉穩,內向的三個同學,主任說,我和楊靜同學性格外向,出去能找到工作,也不容易吃虧,于是,我老公和另外的一對同學留了下來。
畢業那一年,我去了廈門,在廈門上班半年后,又回到了深圳南山的一個牙科義齒加工中心,楊靜同學,回到了老家。
那會兒,我男朋友(現在的老公)和小敏同學他們一對兒在八卦嶺鵬盛村租了房子,一個大單間,里面有一個閣樓可以住人,因為是裝修硬加的空中閣樓,需要梯子往上爬。
小敏小兩口住閣樓,浩子住下面。
周末,我會從南山車程1.5小時的月亮灣坐公交車過來和他們小聚,周一很早出發,回到南山上班。
印象深刻的一次,半夜,我和浩子凌晨兩點多出去吃宵夜,坐在路口,那天的燒烤真好吃。
我記得,因為太潮濕,房間長一種蟲子,小敏被蟲子咬到,全身長了很多的疙瘩。
在這里,是我們畢業后的第一個住所,直到現在,每一次去八卦嶺吃飯經過,都會有很多回憶浮現。
三、終于獨立居住了,有了自己的小單間
為了能更獨立,方便的生活,浩子后來在醫院的職工宿舍租了一個單間,兩房一廳,租了一個小房間,廚房公用。
我記得,那個房間里面有一面墻的大鏡子,高低床。
有一次,高中同學徐穎來深圳,那晚讓浩子去了科室睡覺。
那會兒,我在南山月亮灣上班,同樣的,周末下班過來市區,記得有一次,很晚打車沒有車費了,打車到樓下,讓浩子付車費。
記憶里,除了在老家,在外面吃到最有雞肉味道,最香的一次燉雞,就是在那里,迄今為止,一起吃飯的小敏小兩口,我們四個人,都覺得是最有記憶的一道菜。
四、又搬家了,搬到了華富村,一個沒有廚房的房間
因為房東胡亂收取水電費,浩子把家搬到了華富村,靠近中心公園的那一帶,那會兒中心公園并不是現在的樣子。
這個家,印象深刻,原本這是一個三房一廳,被業主改成了7個房間,我們住了其中一間。
房間里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個布藝衣柜,一個桌子,沒有廚房,沒有冰箱,在陽臺用電池爐做飯,做一頓飯全部吃光,不留剩飯。
印象中,在陽臺做飯,地面隨時有水,做一次飯,腳上的水就沒干過。
我們的隔壁,住著一個寶媽,她的孩子大概幾個月,有一次她的孩子生病,敲開我們的門尋求幫助,后來就熟悉了。
有一次我去他們的房間,太意外了,他們的房間比我們的還小,一個高低床,床下睡人,床上放東西,坐在床上,腿一伸,就踢到墻壁。
那時我就想,以后,我絕不能讓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盡管那時候還沒結婚。
后來有一次,科室的余大哥去我們那,介紹和他們一起合租一個房子。
于是,我們又搬家了。
五、這次搬家,是所有房子中體驗最好的一次
我們從華富村同一個小區的24棟,搬家到2棟4單元608。
從那時候開始,我也離開了南山的工廠,開始在公司上班,和浩子領了證。
在這里,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覺,我們住的是最大的那個房間,有一個大大的陽臺,雖然廚房冰箱公用,但是,和蔣姐(余大哥老婆)他們就像一家人一樣的相處。
我們常常做飯一起吃,一起過年,有好吃的一起分享,我忘記帶鑰匙了,就從蔣姐他們家窗戶爬過去。
房間布置很簡單,但是很溫馨,一個大床,買幾張墻畫貼到墻上,床頭沒有柜子,用箱子做柜子,一個折疊凳桌子,一個布藝衣柜,一個蔣姐送給我的自制桌子,一個鏡子,陽臺上,種了一些花。
在這里,我們度過了很歡樂的幾年,余大哥一家,還有另一個醫院的租客尹勝,我們相處的就像一家人。
在這里,完成了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階段,拍婚紗照,懷我的兒子時在這里待產,待產期間沒有上班,每天背個書包,帶著零食水果去逛公園,懷孕期間不覺得辛苦,很輕松,爬6樓樓梯,自己做飯,挺著大肚子還能常常做飯給幾個好友吃。
后來,我回四川老家生寶寶去了,孩子出生那年,我們在深圳買了一個小窩窩。
六、終于,我們在深圳有了窩
因為有了孩子,想要獨立生活,想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萌生了在深圳買一套房子的想法。來深那一年,深圳房價均價8000元/平,四年后,買房那年,16000元/平米。
當時手里錢不是太多,浩子家里支助,娘家借點,朋友借點,在三姥的鼓勵下,終于下手買了自己的小房子。
以前,看著深圳的高樓大廈,幻想著,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房間多好,回到家,躺著也踏實,最后,真的實現了。
深圳的房價之高,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從零開始打拼,簡直是不敢想象的,想要擁有一個窩窩,都是如此的難。
曾經,我畢業時就可以過物質無憂的生活,可以選擇嫁一個喜歡我的,我對他感情并不深厚,可是家庭物質條件非常好的人過日子,可是,因為喜歡,我堅持了自己的選擇,選擇了一起去創造,一步一步都需要我們自己來走。
這個房子很小,不過因為我喜歡收拾,整理,每周都會扔掉一些不需要的東西,盡管桌子是折疊的,但是也不影響我用桌布,空間被利用的還算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我們的打造下還算溫馨。
這一住,就是6年。
七、孩子長大了,我們又開始折騰了。
孩子大了,馬上上小學了,住不下我們了,奔著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我可以穩定的又要開始折騰了。我們賣掉這個房子,作為首付,在附近換了一個稍微大點的住所(其實可以在關外買新房,老公更喜歡離醫院近)。
就這樣,一回首,從當初首付二十幾萬,到現在首付一百多萬,換了一個兩房,在老家,這里一平能買六七平,在這里,這樣的面積用來正常生活,已是常態。
很多人納悶,為什么還要一直留在深圳,回家多好呀,家里房子也有,買車更容易,住的也寬敞,親戚也多,何必在深圳苦逼的生活。
好像,回不去了,青春在這里,也習慣了這里的生活,習慣這里的快節奏生活,習慣這里的氛圍,習慣這里的公平,憑本事生活,如果說,需要孩子長大后往大城市走,我們不如直接留在這里,給他一個起點,讓他看到和體驗更多。
似乎,我們80后這一代,很多都為房子活著,尤其在深圳這個房價離譜的當今,在這里有個落腳之地,已是不容易。
無論怎樣的選擇,時光不復返,回顧過去,希望我們都是嘴角上揚。
看似很苦逼,其實每一個當下,都是快樂的。
無夢想,不深圳,即便青春已過去大半,我們仍然懷著一顆向上的心,設定目標,把生活過成我們自己喜歡的樣子。
過去已成為過去,我們還將繼續前行!
過好每一個當下,回味就都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