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媽媽,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教育方式,特別是應試教育,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孩子的快樂童年,同時也扼殺了很多的創造力。在中國,習慣了聽講、考試、補習班,但是其他國家又是怎么學習的,今天這本書《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帶我們環游世界,看看其他國家如何學習,看看各教育流派有那些根本的不同:
韓國
韓國人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畢業后找到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再找個優秀的人結婚,他們還會租住在一個5平米大小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床的房間,認為這樣有利于學習;
中國
中國的高考就像上沙場,被視作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感覺考上大學就像如釋重負,但是這群考察者來到了清華,讓他們為之震撼的是,清華學子都是挑燈夜讀,而讀書的目標都是為祖國做貢獻,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力量;
日本
日本人在幼兒園開始就在鋪墊以后進入東京大學、早稻田這些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算術、畫畫、國語并參加測試,70%需要上私立補習班,日本人在上輔導班上也是愿意花大價錢,一個升名牌大學的要花280多萬,升普通大學的只需18萬多。日本人特別執著于標準,要求自己不要出眾,也善于做筆記,重視團體關系以及匠人精神,社團文化豐富,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同時日本也非常支持匠人,有幾本書《匠人精神》《掃除道》,還有壽司大神小野二郎等都體現了匠人精神;
印度
印度有全世界最難的考試,那就是考入IIT,而IIT畢業證也被視為是唯一能擺脫貧困和出身的方法,以往的數據可以說明:美國硅谷創業者11%來自IIT,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職員32%來自IIT,美國醫生中有12%來自IIT。印度也是一個背誦大國,印度的考試很少客觀題,都是需要寫很多字的主觀題,無論是化學、物理、還是數學,都需要背誦出大量的原文,背誦能力是他們最為重視的;
猶太人(以色列)
先看一組數據:23%諾貝爾獎得主是猶太人,哈佛大學學生有1/3是猶太人,耶魯大學學生25%是猶太人,? 常春藤名校教授30% 是猶太人,美國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是猶太人投資的,整個美國都受著猶太人影響;
猶太人重視教育,認為思想是任何人都帶不走的,猶太在教育上以誘導孩子學習為主, 他們認為強迫式的教育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提高孩子學習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也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入名牌大學,只要為孩子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并不斷鼓勵他們就好了。猶太人擅長自我思考、自主決定的自我主導型學習,自尊心也非常強。猶太人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學習的楷模,他們還有個安息日,安息日當天必須有男性長輩和孩子們聊天談話;以色列的孩子在高考之后就去服3年兵役,然后拿著服兵役補貼的錢去環游世界,去探索之后再回來上大學,這個時候就是看過全世界之后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學習,只有觀過世界才有世界觀;
法國
法國高考中占分最高的是哲學,哲學對法國人而言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他們是唯一一個畢業會考哲學的國家,從小培養孩子的哲學思維。
美國
哈克尼斯圓桌,所有的課程在圓桌上進行,圓桌教育的好處就是人人都可以發言,每人都可以討論,共同去探索;
英國
牛津大學,一對一導師制,只上導師課,不上公開課,因為他們認為公開課上可以學到的東西谷歌全部可以搜索得到,可以通過自學就找到答案,特別重視和教授的對話,因為教授都能給予高水平的盤問。牛津大學的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著正裝參加晚餐,同時在飯桌上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展開討論,在社交過程中全面發展;
綜合起來,作者對東方和西方的對比
東方人學習更多的為家人,西方人學習更多的為自己
東方人通過鞭策子女達成進步,西方人通過鼓勵讓子女進步
東方人更在乎團結文化,西方人更看重孩子的與眾不同
東方人擅長背誦,西方人擅長提問
東方人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感覺,西方人更注重在討論中獲得優勢
東方人學習中不斷學會妥協,西方人學習中不斷地學會爭論
天才和普通人都在學習,其區別在于:普通人把學習當做一種手段,當做自己謀生的過程,天才把學習本身當做一種樂趣!
以上是本書解讀,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呈現出不同的教育方式,本來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猶太人那種鼓勵式的教育,現在很多家庭都已經非常重視這一點了,還有就是提問,曾經有本書《高績效教練》就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找到內驅力,達成主動性,激發潛力解決問題,總之,不管哪種方式,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