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迪斯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在國內的評分很低,那還真是觀眾們實事求是。你要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覺就是不(什)知(么)所(玩)云(意),不知道在講什么,想表達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不過對于一群外國人(當然除了甄子丹)參演的美國電影,你指望它能將中國文化的內涵理解多少,表達多少呢!
國內觀眾之所以對這部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爭議頗多,一是因為劇情;二是因為對中國元素的表達;三是對《木蘭辭》的理解,也就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四是電影里面女性角色的妝容,這也是最有爭議的一點。畢竟是一部美國電影,前面三點我們不做討論,我們就單單說說這第四點,當時女性的妝容。
化妝對于人類來說自古有之,中華民族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制作化妝品的民族之一。在我國夏、商、周時期化妝的群體主要集中在上層社會和主持祭祀活動的祭司們。商朝時發明了銅鏡極大地促進了化妝產業的發展,商朝末年出現了“燕支”,也就是胭脂。周朝開始化妝品的發展已經很成熟了,特別是秦朝至兩漢時期,化妝品的使用也越來越大眾化,女性中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對自己的妝容都很重視。這從出土的漢代陶俑中就可略知一二。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化妝品的種類是越來越多,女性的妝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咎m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南北朝時的北魏時期,我們就重點看看這一時期的妝容特點。
在中國化妝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最富有創意和想象力的朝代,也是起著轉折和承上啟下作用的朝代,因此后來大唐盛世的妝容高潮,也就是在魏晉南北朝的豐富基礎上積累發展起來的。南北朝時期的妝容特點比之秦漢時期可謂是異常的多彩,彩妝是異常繁多。主要幾大類有白妝、紫妝、額黃妝和紅妝。
白妝
白妝是以白粉敷面,兩頰不施胭脂,一般多為宮女所用?!吨腥A古今注》中就有記載:“梁天監中,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歸真髻,作白妝,青黛眉,有郁髻?!闭f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讓宮中的人都化白妝。以現代人的審美著實無法理解皇帝整天在宮里對著這些化白妝的宮人究竟是個什么心情,不過據說這種妝式多追求一種素雅之美,很有先秦時期素妝的感覺。這么說的話梁武帝要求宮人化白妝還真和梁武帝崇尚節儉是分不開的。
紫妝
紫妝就是以紫色粉拂面,最初時多用米粉、胡粉摻葵子汁調和而成,呈淺紫色。還是《中華古今注》中記載:“魏文帝宮人絕所愛者,有莫瓊樹、薛夜來、陳尚衣、段巧笑,皆日夜在帝側?!尚κ家藻\衣絲履,作紫粉拂面。”據說這種紫妝確實是從魏文帝曹丕的宮人段巧笑開始的,后來流行于整個南北朝時期。
以現代人的化妝經驗來看,以紫色粉打底敷面是因為這個人的膚色較黃,紫色粉打底可以使肌膚看起來更加白皙??磥磉@個叫段巧笑的宮人在化妝方面還是很有經驗的,她也算是這種化妝技巧的創始人了。對于紫粉的制作,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里有詳細的制作方法:“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勻調。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淺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p>
額黃妝
額黃,又叫“鴉黃”、“鵝黃”、“約黃”、“貼黃”、“宮黃”等,是在額間涂上黃色。這種額黃妝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盛行于唐朝。額黃妝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進入全盛時期,全國大興寺廟,塑佛身、開石窟蔚然成風。一些婦女從涂滿金粉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涂成黃色,漸漸地形成風氣,以至后來將整個面部都涂成黃色了,謂之“佛妝”。
從南朝梁簡文帝的很多詩作里就能看出當時額黃妝的受歡迎程度。其中有《美女篇》的:“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有《戲贈麗人》的:“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還有《率爾為詠詩》的:“約黃出巧意,纏弦用發新。”由此可見,在南梁簡文帝時期宮內嬪妃化額黃妝已成為流行。
紅妝,又稱“紅粉妝”?;瘖y時先用絲綢或粉撲從粉盒中沾一些米粉或鉛粉,層層均勻地涂在臉上,再沾紅粉、胭脂之類的飾物涂染在面頰顴骨部位。這種化妝的方式起源于商周時期,秦漢后較為普遍。南齊謝眺的《贈王主簿》有:“日落窗中坐,紅妝好顏色。”《木蘭辭》中也有:“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化紅妝胭脂是必不可少的。古代女性有時候會用胭脂在面部眉心或兩頰處點染黃豆大小的圓點,有時也繪制一些圖案。這種妝容稱之為“面靨”。面靨妝的發明者有說是三國時吳國孫和的鄧夫人,有說是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寵愛的宮女薛夜來。不管是哪一位,最初的面靨妝都是用來掩蓋臉上的傷疤的,是一種缺陷美的妝容。這種妝容也稱之為“曉霞妝”或“斜紅妝”。
除了繪制圖案,后來也有將金翠珠玉或色紙等材料制成各種圖案粘貼于面頰的面魘妝。這些制成各種圖案的材料稱之為“花鈿”,也稱之為“花黃”?!赌咎m辭》中的“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估計貼的就是這些東西。
發展到后來,花鈿與額黃妝經?;煊?,結果就出現了一種很典型的妝容“梅花妝”。據說梅花妝的發明人是南朝宋時的壽陽公主,所以也稱之為“壽陽妝”。當然也有說梅花妝是唐朝武則天時的女官上官婉兒發明的。無論如何起源都和面靨妝有些相似,最初都是為了遮蓋某些缺陷的,可見古人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在妝容這件事上確實花了不少心思。
由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的妝容可以說是種類繁多,花木蘭生活的時代的人化妝也許是電影中所演的那樣,這個還真有可能。但是大家爭議這部迪斯尼真人電影《花木蘭》,不僅僅是因為化妝的問題,主要還是因為情節荒誕,中國傳統文化表達敷衍,各種中國元素堆砌,反而沒有深入表達,就適得其反了。相反像《長安十二時辰》里也有類似這樣的化妝,大家不但不覺得反感,反而覺得這就是誠意的表達,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表現。
除此之外,劉亦菲的這版《花木蘭》除了額黃妝,還有白妝。對于白妝的表現,大眾的印象除了影視劇里祭神祭天的祭司們,還有就是某島國的藝妓了。這兩種人的形象給大眾的感覺都不是很正面,所以看到這種妝容就很反感,當然就不會有什么好印象了。
最后想說的是《花木蘭》這部電影可以挖掘和表現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導演都是淺嘗輒止。中國元素再多也只是一些簡單的堆砌,不深入。要么就是誠意不足,要么就是功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