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個場景:一個年邁的老人經歷了一生窘迫與不幸,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親人也相繼離去,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站在夕陽下的村口看著遠方,仿佛那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是余華筆下的一個叫福貴的角色,這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書《活著》。
余華其人
余華是一個冷酷的作者,他早期的作品主要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現象。迷戀對于苦難的描寫、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思考。他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在余華的“真實”世界中,人性是惡的,所謂善良與德行都不過是一種原欲的偽裝,善不過是無憂生存之后的裝飾,惡才是原始欲望的噴發。余華曾坦言: “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活著》是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
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
福貴是個富二代,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出門要不坐轎子,要不就是有人背著。要是福貴能夠本本分分的話,家里的財產是足夠他無憂無慮過完這一生的。但偏偏福貴好賭成性,終于在一夜之間輸光了家里的財產,還順帶著氣死了爸爸。
苦難總伴隨著希望
輸光家產、氣死親爹,媳婦兒家珍一起之下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福貴的人生開啟了倒掛模式。一年之后家珍又帶著女兒和新生的兒子有慶回家了,他們的回歸讓福貴覺得家變得圓滿了,決定以后本分的過日子。 卻又突然被國民黨拉了壯丁,后來又成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原本以為從戰場上活下來與家人團聚以后就可以將日子好好的過下去,即使母親已逝、女兒因病變啞,但只要家還在,只要還和家人在一起們就能好好的活下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誰知道這個時候兒子友慶驟然離世,讓全書進入的高潮,也讓福貴的家漸漸走向了分崩離析。有慶死后,家珍大受打擊變得神志不清。好在還有鳳霞能夠幫忙照顧、操持著這個家。
適婚年齡的鳳霞認識了二喜,二喜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兩人結婚后順利有了身孕。這個家又迎來了新的希望。然而,不幸的命運并沒有停止。鳳霞在生產的時候大出血而死,二喜一直帶著兒子“苦根”,后來二喜又因為工作中的設備差錯意外慘死,苦根便只能跟著福貴生活。
不幸之神再次降臨
不幸之神又在一次降臨到了這對祖孫的身上。因為生活貧苦,有一次苦根生病,福貴心疼外孫所以煮了很多豆子給他吃,可萬萬沒想到的是,苦根卻因為吃多了豆子撐死了!
余華真的是一個殘忍的作者、殘忍到連對福貴最后一絲的眷顧都剝奪了。苦根的死,標志著福貴的家徹底毀了。福貴就只剩下了一頭叫福貴的老牛與他相伴。
在艱難的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余華在致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的信中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讀《活著》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們一樣的閱讀經驗,我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為象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有‘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借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著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余華在這本書里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災禍的態度,寫出了經歷一生苦難毅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
以前總覺得人活著總得轟轟烈烈的做點什么,如果沒有追求就失去了活著的意義。但余華告訴我們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對有的人來說,光是活著用用盡了力氣,但我們在艱難的世道里仍然要保持熱情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