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一個心理咨詢師朋友說了一句話:心理咨詢師不能主動幫助人。剛開始我有點疑惑,但是想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面說改變是“由內而外”的,我馬上就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影響心理咨詢效果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求助者的動機、意愿、預期以及配合程度,在所有因素里是占首位的。求助者越想轉變,越愿意配合咨詢,咨詢效果就越好。所以心理咨詢師是不會像銷售一樣,主動的拜訪客戶去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強扭的瓜不甜”用在這里非常的合適。銷售人員推銷產品或服務,如果對方不需要的話,可以委婉的拒絕,不會產生強烈的反感情緒。但是如果一個心理咨詢師跑到一個看上去有心理問題的人那里,說要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十有八九要被罵的,對方會想:你才有病!
不光是心理咨詢行業有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例如:一個吸煙者在不想戒煙的時候,任何人勸他戒煙都是白費口舌。而一旦意識到自己應該戒煙的時候,他會嘗試各種方法去戒煙,如果意志足夠堅定,才能夠最終戒掉。
再比如:以前我說話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像“嗯”、“啊”、“然后”、“就是”這些贅語,說了這么多年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沒有人告訴我,最近加入了一個叫”Toastmaster“的演講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一個特色是有反饋機制。不光設有計時官、語法官、點評人等角色,還有一個角色叫“哼哈官”,哼哈官的職責是記錄并報告演講人在演講的過程中的一些贅語。前兩次活動中,哼哈官告訴我,我在短短的兩分鐘演講中,居然說了十多次“嗯”,從那時起我才開始注意到自己說話如此的不連貫,說“嗯”的次數多了讓我顯得不自信。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后,我開始尋求改變,目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只要改變的意志堅定,就一定能夠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最終變得更好。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象限,即屬于我們的、別人了解但我們自己不了解的部分。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短板的時候,那塊短板就永遠補不起來。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好的人生導師,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指出我們的短板,并幫助我們進步。但是有很多短板需要我們自己發現、自己彌補,發現短板就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各種嘗試,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后尋求改變的方法。這樣的進步雖然看上去很慢,但是每一次的進步都非常扎實。我們要多向他人學習,承認差距,見賢思齊。
PS:
影響心理咨詢的因素歸納如下:
1、求助者求治的強烈動機與積極態度,這是影響咨詢效果的最大變量。
2、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建立的和諧、信任的關系,這是最基本的共同點。
3、有一套雙方都信任與理解的理論和方法。
4、咨詢師本身的特征:準確有共情、熱情以及誠懇,對于能否取得積極的咨詢效果是很重要的。
5、促進求助者認知改變、情緒調節、行為改善。
這五大因素中,第1和第4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心理咨詢本是求助者和咨詢師之間的事。而一切咨詢的最終目的都在于啟發求助者的主宰意識和激發應變能力,這也是現代心理咨詢理論和方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