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如何建立,又如何維系?關鍵在于吸引力。
吸引力的基礎是與他人發生有獎賞意義的經歷。即,她的出現,對于我有獎賞意義。獎賞可以是她給我贊許和關注,也可以是因為她聰明美麗讓我賞心悅目,也許是她能給我帶來物質利益的金錢和地位。但其實,吸引力遠比這復雜得多,它取決于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望以及所處的情景。最佳的愛情,不是最奢侈的商品,越貴越好;也不是最便宜的競價,充滿成本收益的算計;而是男女主人公在特定場景下,提供了彼此最優的解決方案。
自主
翻遍《親密關系》全書,“自主” 的概念,相當重要。自主要求,誰也不是誰的綁定;親密關系之外鼓勵結交朋友和保持興趣;不要有太強的占有欲。
這既適用于在情侶間,于朋友、親人間也大抵適用。喪偶或離異的母親,總是想把孩子抓得很牢,除了屏蔽自己去開發多樣的生活樂趣,也限制了孩子的自主生活。伙伴較少的人,難以接受自己最好的朋友延伸新朋友圈。當人們長期處于極度孤單狀態時,會表現出強烈的緊張應急反應,任何對親密關系構成威脅的事物,都讓人難以接受。這樣的人,或由于遺傳因素,或由于后天經歷,神經質的印跡較深。他們是一群躲在角落的孔雀魚,警衛雷達24小時開著,機敏地注視著身邊任何有損于親密關系的威脅:女兒有了男朋友,就不會管我了吧?她有了新伙伴,誰來和我談心呢?
幸福的關鍵在于歸屬感,如果歸屬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人性很奇怪,歸屬的需要滿足后,我們建立其它人際關系的內驅力會降低,所以我們看到熱戀期的朋友們,總是找不到他人。殊不知,這才長期中會降低他(她)的吸引力。
能不能讓自己“自主”,又鼓勵伴侶“自主”,也涉及成人的依戀類型。兒童的依戀類型有三種,安全型、回避型還有焦慮-矛盾型。當媽媽要離開,孩子不得不獨立待在房間里玩玩具的時候,安全型的孩子,會乖乖地說“媽媽,再見”,媽媽回來的時候,美滋滋地要親昵母親一番:他們內心清楚,愛我的媽媽,一定會回來。面對同樣的情況,焦慮-矛盾型的兒童則痛苦很多,媽媽離開的時候,沒有舍不得地道別,但卻越來越痛苦不堪;但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卻又拒絕母親的擁抱和愛撫,這是一批對母親“又愛又恨”的糾結者。回避型的小孩,冷冷地聽著媽媽走,知道母親回來之后,默默地也不轉過身來。
在此基礎上,人際關系專家巴塞羅廖歸納出四種成人的依戀類型。安全型的,還是那個自帶陽光、白齒笑容、給予愛的安全型;回避型的,老巴稱之為成人中的“疏離型”,這是躲避親密關系的一族,他們認為建立親密關系,得不償失,“你不喜歡我,我更不喜歡你!你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大致類似遇到Amy之前的謝耳朵。成人中的“焦慮-矛盾”類型,細分為兩類,一種是“癡迷型”(為使自己感覺心安,過分依賴他人的承認和認同,沉溺于人際關系中);另一種是“恐懼型”(害怕被拒絕,但是內心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也擔心自己會離不開別人)。
安全型的人在兩人相處時,相當舒適自在:只要伴侶需要,他們就會提供關心和支持,也樂于接納伴侶對自己的依賴。關鍵是,成人和小孩一樣——如果他們知道自己隨時可以獲得支持和安全,比起不太確定的情況,他們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會更強。這就是為什么安全型依戀的人總能找到心儀伴侶:他們能輕松地接納親密的相互依賴,這反而讓對方更容易獨立自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依戀類型讓人注目之處,是其相當程度上預示了兒童成年后的人際關系類型。欣喜的是,依戀類型不是石頭,更像是冰,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被遺忘和改變。一次悲痛欲絕的分手讓人原本安全型的會變成不再安全,一段如膠似漆的戀情會讓人不再懷疑戒備親密感情。在兩年內,三分之一的依戀類型會發生實質改變。而且,不安全型比安全型更容易改變。
提升伴侶的自我價值和自尊。
關鍵在于低自尊(神經質高往往帶來低的自我評價)對于親密關系傷害太高。因為他(她)們常會低估伴侶對他們的愛。他們更容易感到更多的拒絕,經歷更多的傷害,變得容易發怒。自我評價高的人在親密關系收到挫折以后,會努力修復親密關系,拉進和伴侶的距離,低自尊的人則防御性地建立城堡,把自己隔離起來。低自尊人的自我懷疑和敏感脆弱,使他們從生活瑣事中制造堆積如山的麻煩,俗稱“太事兒”。愛情之路上的磕磕絆絆在他們眼里是伴侶拒絕承諾,面對伴侶的缺點,他們反應劇烈。并且,他們表現出令人反感,自我打擊式的傷害和憤怒(因為瞧不起自己),這又隔斷了自己渴望的、但卻被嚇止的伴侶安慰。相反,高自尊的人,對小磕盼不怎么在意,“這么帥,這么貼心,還能不要我不成?”。低自尊一旦形成很難克服,即使結婚十年后,低自尊的人仍不相信對方真正的愛戀和接納了自己。
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積極地鼓勵和贊美,來提升伴侶的自我價值和自尊。不要把成人永遠看作復雜的高認知能力生物,不進煙火,萬物之靈。親密關系的建立目的,有時是不自知的。兩人的親密關系,是為了建設一片共有的自由山林,讓彼此能抽離出極端異化的現代化鋼筋公園,像兩只白貂在原野上撒歡地打鬧嬉戲。在這個自由國度中,伴侶間相處時,更像兒童和動物,對各類條件反射,保持相當敏感,贊美、鼓勵的呈現與撤除,對伴侶行為改變有巨大魔力。
宜人性在此扮演角色——共情與心里推測。當女性的行為表明她們鼓勵男方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時,親密關系也可能更加親密。當伴侶支持我們去學習技能,贊同我們接納有前途的新角色和責任,提升我們的自我成長時候,我們的親密關系和個人幸福都會得到提升。我們追求愛情伴侶的理想形象(通過鼓勵與贊美),其實能給對方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伴侶關系剛建立的時候,人們很少能真正成長和改變,而當伴侶幫助對方讓他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時候,他們就對親密關系更為忠誠。這被稱為“米開朗基羅現象”。從普通的吸引,發展到有韌性的親密關系,同從普通的石塊創造出不朽的藝術品一樣,需要藝術家你們自己的雕琢。
歸屬,需要對方能給予持續的關愛和包容。你是否能在與對方無數次的相處和互動中,猜測出他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否能給予他鼓勵和贊美呢?
優秀的親密關系中,沒有懶漢。
懶惰的人不太可能擁有滿意、持續的親密關系。因為對大量有吸引力的替代選擇的無視,需要作出有意識的、有時是巨大的努力(盡責性)。人面對的誘惑太多了。你寫個文章時尚且不時被美食、游戲打斷,何況一場長時的愛情長跑呢。你要有意識地去注意伴侶為你付出的關愛、仁慈和慷慨。每一周都要和你的伴侶分享你最欣賞的三個友善之舉,不論巨細。我們對伴侶表達感激之情時(當然可以不僅僅是用言語的方式),我們就為對方提供了強大的價值認可和關愛,這樣他們在繼續為我們的利益努力時,也能得到更多的自我快樂。
矜持不要了?
親密關系,需要真誠、真實地進行自我表露,而不是閉口不言。一些“傳統智慧”或者暢銷書籍建議讀者保持冷漠和神秘,避免顯得太急于建立新的親密關系或者在婚后增強吸引力,即“欲擒故縱”——故意裝出難以接近的樣子,以鼓勵對方作進一步的追求。唏噓的是,事實上人際關系科學對這款藥方的研究已經超過35年,結論是:玩欲情故縱,并沒有什么……用。研究表明,女性人為延緩親密關系的發展進程,對男性并沒有特別的吸引力。
看書可以改善人的品味和生活,前提是——對的書。文學之美,在于故事復演。小說的情節對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腦中復現重建文學人物的對話和處事風格時,潛移默化地習得了書中之言,作者之思。好的書,帶來優秀的行為模式。
英格蘭的高地和原野風,長草與陰郁。不少讀者,大概尤其女性,都能想起自己讀過的19世紀英國一批女作家,比如簡奧斯丁,還有她們老嫗傳教般的作品。討厭這批作品,因為它們傳達的思想,阻礙了開放的親密表達。同樣看不慣這樣“毒害”青年思想的馬克·吐溫,最是犀利。他說,“每次讀《傲慢與偏見》,我都想把這老妮子從墳里刨出來,然后用她的脛骨猛敲她的天靈蓋!” 這就是為什么越看這類言情小說或肥皂劇的女性,越沒有持久的吸引力。
安全型的人會怎么做?他們一般很重視其他人,認為別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賴,心地善良。他們對伴侶很坦誠,心情愉快地進行大量的自我表露。研究結果就是,安全型依戀的人能體驗到最美妙、最滿足的性生活,他們性生活的次數更多,有著更多的喚醒,更大的愉悅,更多次數的高潮,以及更大的滿足。一般最具有利他精神和無私的人一般都具有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給伴侶提供更多的安慰和支持。
你可以不說話,但是必須要表達。
讓自己充滿魅力
為什么開放性高的人,往往充滿魅力?乍看,似乎開放性和親密關系無多大關系。詩人特質,給生活以新鮮。魅力在于保持浪漫,拒絕平庸。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自我延伸模型——能擴展我們的興趣、技能和經驗的伴侶關系很能吸引我們。新奇的活動、新才能的開發和新思想的獲得,都具有內在的滿足性,這就是為什么剛剛戀愛的人常常快樂無比:新壘的親密常常包含知識的增加和促進自我概念的嶄新發展。我們逐漸了解以前未知的自己。但是一旦新的伴侶逐漸變得熟悉起來,自我延伸往往變慢,這時人們開始覺得彼此羈絆比起當初新結時顯得枯燥和平庸。因此,保持親密快樂的秘藥在于創造性地綿續個人成長。
比如,會玩(play),特別重要。當伴侶能在一起玩樂,參與新異、挑戰、令人興奮的活動時,滿足感豐沛如河。能玩在一起就能長久地在一起。這樣的伴侶大概外向型水平較高(對獎賞刺激有較強的追逐動力),又有較低的神經質水平(對于參與新鮮事物沒有過于謹慎的顧慮和猶豫不決),開放性也比較高(有創意,制造和享受浪漫感)。
有共同喜愛的活動,讓親密有熱度。熱度產生于有機會摩擦:擁有許多在一起的時間,才有機會能給予彼此各種“獎賞”的機會,才能對伴侶產生吸引力,讓愛人有歸屬感。熱度生發自“臨近”:友誼和愛情都源自于身邊人的交往,“我們不一定愛上相遇之人,但想愛上他們,必須相遇!”;可還記得你上學時的死黨密友,彼此如何相識?同樣地,如果在我們身邊,愛人更容易獲得各種獎賞。文字和聲音,遠不如臉頰上真實的一吻。
找到,并成為一個好愛人
總結來自多樣本、高質量的、持續的親密關系研究,但你自然可以把以上建議,都嗤之為“與我性格不合,我做不來”。文字的任務只是真誠的陳述者,我卻為這類人的不愿努力改變與固執的偏見,感到惋惜。他或她,被不良的文因(meme)感染了而不自知。基因從生理上鍛塑人類,文因從文化上改變你的行為。
有的男性認為,“真正的老爺們兒,哪兒有閑工夫,一天干你上面說的這些碎事兒。”社會文化捏塑了人們的性別角色期待,男人應該“男子氣”,要自信、獨立、果敢、能干、好強,應該像個“男人”。女人應該有“女人味”,應該熱情、敏感、感情豐富、友善。男性就應該彪悍,女性就應該溫柔。事實上,這群樣本是一族生活在傳說中的“奇怪的人”,并不符合現實中的情況。相當多的人(大約35%)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氣”或“女人味”,他們既自信熱情,又敏感獨立。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男子氣”稱作“工具性”特質(自信,有魄力,任務導向);把與社交和情感相關的“女人味”的技能稱為“表達性”特質。
擁有兩種特質的人,或者“雙性化”的人(漸被摒棄的偏見詞匯),在現代社會將會越來越具優勢。你期望的伴侶應是這樣一種人:在職場上雷厲風行,談判犀利,強悍地捍衛組織利益,但是回家后又能細膩溫柔地安慰失去寵物的孩子。在配對實驗中,“雙性化”的男女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相處也更融洽。婚姻滿意度的調查揭示:堅持刻板性別角色的夫婦一般不如非傳統的夫婦婚姻幸福。總之,長期來看,與表達性低的人(不怎么熱情、溫柔、敏感、不怎么深情)結婚就不如那些更敏感、貼心、友善的人過得滿意。
對于尚持木朽蟲蛀之偏見,給你貼標簽缺乏“男子氣”或“女人味”的人,年紀相仿者,我建議你挑挑眉毛,遠遠走開,文化行距太大,溝通成本過高。對于長輩么,面帶微笑,頭發甩甩,大步走開吧。用社會壓力場的無形手銬,強制讓男性屈從于過時的性別角色,是對男人的傷害,因為你剝奪了他們本可以成為好丈夫的技能;強制女性被裹挾進傳統性別角色的白布條,是對女人的傷害和坑殺,因為你剝奪了她們取得更多成就的技能。
“工具性”和“表達性”重新解構了“男子氣”和“女子氣”,給予人們改變的勇氣和方向。性格或許難移,但是技能,可習。遺傳在決定人們是否自信(外向型)或友善(宜人性)的時候,只能影響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部分為后天所習得,可變。親密愛人,需要練習。
你聽說的愛情大都不是成長性的:或是旅程,終究到站下車;或是遣散自來的霧霞云彩,聚散隨緣;或如老牛與鈍犁——反正都要走下去,所以需要我們忍受磨合。更好的隱喻更像“米開朗基羅現象”中所描述的那樣,愛人彼此之間,是匠與他的作品。
木匠撫摸著黃花梨,石匠細細端倪著大理石。沒有出生就技賽魯班的木匠,也鮮有天然不修自成錦繡山河的木料。好木匠對木料一定是挑剔的,要掌眼,要走心,但是,傻傻等待一塊完美木料的木匠,一生注定庸庸無為。你不能總怪木料不夠好,可能是你技藝不夠高。木匠的精神領袖是皮格馬利翁,打造自己的作品,愛上自己的成果,追求親密、激情、忠誠三不朽的愛情。
上一篇:君之如是,何以至之? 我們談性格與親密關系的維系
本文上下兩篇,開智畢業典禮后,閱陽老推薦的《個性》和《親密關系》后,作下這篇“活死文”,放著初稿,一直沒發。這些許天過了,陽老寫高階算命術,心有戚戚焉,寫到一塊去,想著細細修改再發;又挨了幾日,今天,開智貼了篇文章,標題形式又寫到一塊去;怕是再拖幾日不發,“活死文”要變成“死文”了。
旨為陽志平老師的系列“工作談”,烘托兩雙場下的掌聲。感謝對我持續“輸出”的鼓勵。戲謔之作,看官見笑。
僅以此系列文贈給國內外大量眼瞎、且尚不主動的各族少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