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們在聊天的時候,你的眼神勾起了我對你內心產生猜測的興趣。雙眼炯炯有光,嘴角一絲微笑僅僅也只是你的外象,事實上,你說的話出賣了你,一切言語與眼神相映,這讓我不得不開始明白你心里面到底在想什么。
碰巧的是,你總是能通過一個人的眼神以及表情來揣測他的心思。這是一個人對我的評價,當然如果放在四年前或許真的是碰巧,而現在來談必然也不為過了。
四年來,共計閱讀量超過600本書的我總會接到一些師弟師妹各種莫名其妙的問題,其中包括:跨越600本書之后的感覺如何,你會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在這個問題扔過來以前我從未在意過一切,甚至我也很少去對這600本書之后的自己做一次詳細的總結,可那天當我遇上這個問題之后,我開始有了自己的答案:安靜。
在利用眼神和表情來揣測心思的時候自己的內心底是非常安靜的,但這個現象也不足以說明600本書后的自己。從三年前開始,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能徹底地融入腦海,烙在心底,那些知識開始與我形影不離,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也能夠脫穎而出。起初沒有任何感覺,讀過即是讀過,直到那天的到來。
沉思了一宿,并沒能有一絲絲困意,看看桌上的時鐘,走到五點的時針洋溢著熟悉的感覺。
原本打算再等多一兩個小時后直接去上班,可后來不知怎地就趴著睡著了。所幸窗邊的窗簾沒拉,讓照射進來的陽光拍醒了我,肩膀一個無意的動作碰到了堆積在桌上的書本,落地的聲音讓我徹底清醒,正當我準備伸腰下去簡書時,發現被陽光照射的書本上的批注筆跡變得更加清晰。或許這看來是一幕不起眼的生活小經歷,可從那天開始,我便學會了把書里記錄的批注統統進行一次徹底的整理,也就是這個過程,不僅讓知識更加有效率地融入腦子,也讓我有了這個習慣。
每一本看過的書都能被我充分地吸收。以至于我的思想慢慢地變得更加成熟,也正因為如此,更傾向于安靜成為了我的抉擇。那些被我眼角略過的文字和章節,在我腦海里形成了一張縝密的網,不斷相扣,這讓我開始有了去做任何事情的動力,而且也明白,充實的知識讓我看清了現實,對世界有了更大的認知,之后我不善于用過多的言語來表達我讀過的知識而是更傾向于在安靜的背后用行動來證明一切的緣由也在于此。
涉獵了很多領域的書籍,記錄下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和心得,慢慢地,我開始意識到未來的自己會不會成為一個思想界的怪物。我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原本閑暇時間愿意出去與朋友聚會的我開始選擇了放棄,轉而投入了書海之中,多年的讀書積累,讓我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汲取書本的知識,還能在一天內看完一到兩本書。
對世界的認知是什么?是KK在《必然》中對未來的形容:人工智能化、信息可視化、萬物聯網以及互動化嗎?還是那些科學家口中對未來宇宙實現太空之旅的預言?對世界的認知更多地在于自己,曾經我們都能明白去了解科技業界大牛們對未來世界的預測,也能深刻領悟文學界大師們筆下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描述。事實上,我們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在了別人的思想之上,用別人的眼光來分析世界格局,甚至是自己的生活。
四年前,我還記得一年也就讀了20來本書,而且還僅僅是“被書”,沒有一絲主動,那會的思想全靠別人筆下的文字來得以生存。之后連續兩年,我學會了主動去接受書本里的知識,告別了往日的“被書”,可這一切似乎都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漸漸地在之后開始明白,讀書的人不是“讀”書,而應該把書讀進去之后能夠走出來,把那些從眼皮底下略過的文字融合起來成為“私人一家”,走出書本,在書本知識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智慧來看待世界,我認為這才屬于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慶幸的是,我一直保持著內心的安靜,無論讀過多少的書。因為讀過不少的書,讓我領悟如何認知世界,便是對內心安靜最大的反饋。每天,投入思考,眼前的一切絕非眼前的一切,就像一群人的交談,在我看來之中或許有的人心不在焉;就像路上的乞丐,你永遠都不知道他的乞討是否真實,以至于你將拿出來的愛心又藏了起來;就像天上的烏云,下一刻是狂風暴雨亦是陽光明媚你也無法斷下結論,事實上我也見識過黑壓壓烏云之后的陽光明媚。有些東西,書里是教不出來的,我曾經天真地認為書本知識可以造就每一個人,成功從無知化身智者,但是如果僅僅是這么膚淺,那書本知識的意義又是何在?
認知眼前的世界需要的是用心,而用心的背后則是浩瀚的知識海洋。如果你讀完了一本書,認為看懂了書里的內容,那么這一切將變得沒有任何價值所言。讀完一本書便是讀一本書的開始,從書里的知識走出來眺望世界便是讀完一本書。
那天,你問我:跨越600本書之后的感覺如何,你會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那一刻內心的感覺是安靜的,這并不是我說出的答案,而是內心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