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個動蕩的時代。這種動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農耕和鐵具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生產生活結構。
原來,在沒有馴服牛這種勞動工具之前,人們都是靠自己的體力耕種,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那時候都是一個一個氏族、部落居住在一起,這樣才能保障生產和生存。而在鐵具出現后,人們的耕作效率和效果提升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才確立,人們才從以氏族居住變成了以家庭為單位搞生產。
這樣,以前的井田制,吃大鍋飯就不管用了,要解放勞動力就要搞土地私有,多勞多得。其次是諸侯的割據基礎動搖了,中原統一的趨勢和條件逐漸成熟。
以前的夏商周時代,分封諸侯,其實還有天下共主的味道。因為每一個諸侯國都是相對獨立的,不僅交通不便,地理阻擾,而且各地的百姓都是居住和團結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是無法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的。
現在,隨著農耕鐵具的出現,人們可以脫離氏族部落而存活了,大團體被拆散,小團體沒那么團結了,國家自然就容易集權。
所以再也難以出現諸侯割據,各為國家的局面了。此后也都是一些軍閥割據,基本都是沒有國民基礎的。三國好些,有體恤民眾。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亂世,是有不同民族的背景。但是所立國家,都無法再長久。
側面看來,農耕和鐵具出現之前,人與人之間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