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年輕的德國紅點獎至尊獎獲得者、90后清華創業者,龔華超19歲就斬獲了國際設計界奧斯卡的最高獎別,德國紅點設計獎至尊獎。如今,國際最頂級的創新與設計大獎幾乎都已留下他的名字,“每年至少一項國際大獎,已連續十年”。從創新到創業,實干是光環背后的汗水。通過多年努力,“做夢都在想”,他將最初的設計創意不斷完善,把idea變成了量產產品,創辦了拉酷科技,完成了5輪融資。如今拉酷不僅憑借Nums超薄智能鍵盤獲得聯想、戴爾等品牌的合作,同時已獲得五十多項國內外專利與知識產權,推出眾多具有核心技術,兼具用戶體驗與設計感,更具備社會公益性的創新產品。
作為國內少有的七項國際設計大獎的大滿貫獲得者,龔華超的關注領域也延伸到了設計的公益性上。正如他所說:“產品和服務也能帶動社會的正向變革。我們希望通過設計打造出一些能真切反映我們價值觀的產品,并通過高質量的產品吸引大眾的關注,從而傳播正向價值。我們希望創造類似多米諾骨牌一樣的連鎖反應,一塊磚的變化能夠帶動整體,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我認為這是設計的公益性的一種效果。如果一個產品的公益性能用很少的錢就能實現,用很少的人力就能實現,那就更好了,因為畢竟這個領域是很缺錢,也很缺人,很缺關注的。這也就需要非常好的創新。”
“馬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地球上的淡水是非常少的。灌輸節水意識需要非常多的資金和人力,效果還不一定好。設計能做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參與到節水這件事上。把馬桶的沖水量做成兩個按鈕,沖水的時候就可以省下十多升的水。大部分人就可以很好地參與到節水的實際行動中。這件事沒有花很多口舌或需要募集很多資金”
疫情肆虐,有效洗手可以降低傳染風險。拉酷推出了環保有效的手部消毒解決方案,有專門研發的設備、泡騰片和減少傳染的一系列創新。
市售產品大同小異,以形態為例,基本是圓柱形+短噴嘴。這種形態手容易接觸到機身,導致細菌滋生與交叉感染。同時,作為一種特殊時期的高消耗產品,市售產品為增加利潤,只可安裝本品牌的洗手液,用完后一體式空瓶不能再灌裝,每年會產生數十萬個塑料空瓶污染。泡沫洗手液為稀薄液體,幾乎都是水。液體運輸重量大,存儲空間大,成本都轉嫁到用戶身上。液體耗材更大幅增加了不必要的運輸碳排放和防疫成本。
而使用拉酷的這款泡騰片泡沫洗手機,用戶只需把泡騰片和水加入水罐,就能得到洗手液。相比330g液體洗手液,泡騰片重量僅為7g,大幅降低了倉儲和運輸的碳排放。也降低了成本與價格,相比液態產品,為用戶節約80%花費。自研的泵能產生1:12的細膩泡沫,用更少的水就可以沖洗干凈。V型輪廓,傾角為42°的噴嘴,經反復試驗,相比常見的圓柱形產品,能防止手觸碰到機身,避免交叉感染。泡沫量可調,適應不同防護需求。謙和外形,可融入環境。
市售產品的消毒成分為PCMX,雖成本極低,卻會毒害魚類的神經系統,破壞生態系統。拉酷安全的泡騰片成分不會危害水體或小寵物,有效殺滅冠狀病毒,獲國家消毒認證證書,可有效防疫。
回顧拉酷的起點,是龔華超如今已暢銷全球的發明,Nums超薄智能鍵盤。
龔華超在操作電腦時要經常輸入數字,而筆記本電腦通常沒有數字小鍵盤,橫向數字鍵的跨度太大,工作效率受到影響。這點“不方便”成為了他Nums超薄智能鍵盤最初的靈感。而現在只要將Nums超薄智能鍵盤貼合在筆記本的觸控板上,再用手勢切換觸控板的狀態,數字小鍵盤的功能就應然出現,為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數字輸入時常出現失誤的問題得以圓滿解決,但是隱藏在這件事情背后卻是數字時代用戶對“快捷操作”越來越強烈的需求。基于尖端的觸覺算法技術,將觸覺與人工智能相結合,Nums超薄智能鍵盤變成了可以隨時切換和自定義功能的交互界面,讓用戶在數字輸入、游戲、上網、搜索時比原來高效數倍。
電腦,一個已經被發明出來幾十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跟手機一樣重要的一個生產力工具,在上面有一個很小的改進是非常難的。無數的人參與在這個產品的設計當中,幾乎已經把每個地方都做到了最優。龔華超的產品在上面能夠做到補充,在一定場景里提高大家的用戶體驗,這便是設計師對極致的追求。
更為可貴的是,現代科技炫目的光芒并沒有讓龔華超迷失,他對技術的專業把握反而成為他批判看待技術影響的一大利器。運用技術的確能解決一些難題,但是部分盲目追求技術疊加效果的公司卻忽視了用戶多樣化、具體化的需求,互相攀比式地做出大量同質化的產品,更導致產品售價越來越高,得不償失。龔華超認為,普通用戶需要的不是運轉更快的芯片,也不是更絢麗的屏幕——他們需要的只是簡單便捷實用的產品,解決用戶的真實問題,用戶需要的是生活本身。設計者應該代表著用戶,因此有義務維持實用價值和營銷價值之間的微妙平衡。有效的“創新—利潤”機制固然能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但在逐利與公眾利益兩邊,設計驅動的新型創新組織的平衡作用不言而喻。
“設計往往是為有錢人服務的。設計者也需要關注那些設計的盲區,因為這個社會還有非常多的弱勢群體。”
龔華超設計出了針對唐氏綜合征兒童的訓練裝置,通過創新的交互方式,強化患兒肌肉的協調性,一系列人性化創新讓患兒的康復過程舒適。這種裝置讓兒童的兩只腳分別對應不同的角度,通過模擬實際走路時腳的動作來規范兒童的走路方式。此外,為了增強該裝置對兒童的吸引力,這個解決方案有游戲化的交互。這種“努力——獎勵”的機制可以讓兒童切實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升他們繼續嘗試的動機,并把進步數據化地呈現給家長們,對家長而言也是莫大的安慰。
產品的公益性和其代表的少數群體密不可分,通過對公益產品的宣傳和對公益理念的推廣,社會對特定少數群體的關注度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更多的設計者也會因此聚焦少數群體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環。龔華超指出,公益的設計有極高的挑戰性,設計者一方面不能被商業社會牽住鼻子,同時需要始終保持極高的同理心。
龔華超2020年在寶馬集團面向全球的2040年概念車設計比賽中奪得了全球總冠軍。之所以可以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重新思考了未來的交通方式,創造出了讓寶馬董事會聞所未聞的全新構想,能在極致的駕駛體驗與未來社會環境之間獲得平衡。
公益生生不息
公益是開放的,是與時俱進的。公益并不單單是無償地奉獻,而可以是以守護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同時能創造價值的事業。通過設計,龔華超巧妙地將多樣化的公益理念落到實處,以一件件過硬的產品贏得了市場。
正如在采訪結束前我們與龔華超所探討的那樣,“創意是有價和無限的,但關懷是無價的”。大眾的生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設計推動的,創新的設計改變了固化的結構,打造出了另外一個宜居舒適的空間。設計師在這個空間中擔任的是一個思考者的角色,負責整體的考量和平衡。在設計者的眼中,設計帶來的是整個空間的生命。
公益和社會發展是相通的,如果有更多的設計者愿意從綠色的環境、少數群體的需求出發,更全面的考慮一款產品的設計創新,那么消費通道會更加寬闊,組織的發展可以更加長遠,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少數群體,這時對公益的實現和追求就不僅僅是服務于少數人的努力和利益,而是能讓更多人感到溫暖、實現共鳴。而這,或許就是打破“功利論”桎梏、實現“共利”的大同社會的藍圖。
本文編自SRP社會責任家對龔華超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