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到處都看到清華北大畢業與購買學區房的文章。身處帝都的這一年,房價怎么漲其實與我無關,本沒啥可說的,但是在閱讀了幾篇深度好文以后,聯系到教育,有了以下思考。
學區房暴漲的這個話題里折射出來的不完全是財富問題,其實是與“教育”相關的話題。在過去的近20年的時間里,對于“房子是什么”這個問題,人們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是2001年,那時候的人們還基本處于對房子無感的狀態。我當年曾經面試過一所北京市的中等職業院校。那所學校要我去教授公共音樂選修課,面試通過后,他們告訴我月薪人民幣1000左右,學校可以分配一套70平米左右的房子,學校的位置在當時還比較偏的豐臺區。我考慮了一下,覺得豐臺實在是太偏了,再加上回老家工作能進大學,工資也差不多,因此放棄了留在北京,也放棄了在北京豐臺的那套小房子。^0^
16年后的今天,所有人一定會覺得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然而,在當時,卻是非常理智的選擇。
前幾天兩會一直強調說“房子就是用來住的”,然而房子真的只是用來住的嗎?
北上廣漲得最厲害的就是學區房,家長之所以對學區房這樣一擲千金,歸根結底還是基于對孩子教育的考慮,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學區房就不是“住”這樣的簡單概念,它意味著孩子有可能成為更好的基礎教育資源的受益者,意味著父母眼中的一個更好的起點,意味著可能從此以后一路開掛的精彩人生。
我們經常在說中國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北京——中國的首都,應該是擁有優質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城市,然而首都人民對學區房的趨之若鶩,恰恰證明了北京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現實問題。
因此,我們就自然而然的看到了下面這些現象。
你家的孩子學奧數,我的孩子也要學,你從三年級學,我就從一年級學;
你家的孩子學英語,我的孩子也要學,你從6歲學,我從3歲學;
你家的孩子學鋼琴,我的孩子也要學,我不僅學鋼琴,我還學古箏、舞蹈、小號;
你家的孩子學畫畫,我的孩子也要學,我不僅學畫畫,我還學圍棋。
上面說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一種現象,北上廣深很多的家長都會這樣,從孩子還是胚胎的時候就一路胎教——早教——藝教,樂此不疲。他們并不太關心孩子到底愛不愛學這些,也不太關心孩子是否需要學這么多。只是,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學得少了,家長就會焦慮。
讓人奇怪的是,恰恰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家長們顯得更加焦慮,如此焦慮的一線城市家長推高了學區房的房價實在是太正常了。
而這樣嚴重的焦慮其實在三四線城市是不太能看到的,就即便能看到也沒有那么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反倒覺得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在該玩的時候就好好的玩。
從教育的角度思考
此時,不禁要問一句: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人。而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功利,以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和多少技能來作為衡量。殘酷的競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埋下種子,一路pk才能勝者為王。
特別想說的仍然是那句話,讓教育祛除一些功利的色彩,盡快回歸本質!
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緩解或者解決途徑只能是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要解決的話有兩大策略:第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落后地區的投入,這點毋庸置疑;第二,加快步伐發展在線教育,全民共享優質教育平臺的優秀教育資源。
從家長的角度思考
孩子不是不可以學奧數,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奧數,如果孩子能在奧數中獲得解題的快樂,他當然可以學;
孩子不是不可以學習音樂、美術等很多技能,但是要明確學習技能本身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而不是單純為了考級。
作為家長,人生漫漫,我更愿意陪著孩子慢慢成長,一路上我還想帶著她領略沿途的好景色和好風光,讓她感受到世間不僅僅只有學習這一件事情,還有很多的美好值得發現。
其實要做到這一切需要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放下學區房,放下執念,放下焦慮,讓孩子自然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