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也稱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他自己各方面認識和觀念的總和,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自我的覺知。
它是個體對自己的一種認識活動,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形態等)、心理特征(如認知、能力、態度、興趣、人格等)以及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的認識,個體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認識的客體。
1、主我和客我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從自我的動力結構角度把自我分為“主我”(自知的我)和“客我”(被知的我)。
主我:是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覺察到的“主動的我”,主我是感受者,是人的行為和心理經驗的主體;
客我:表示人們對自己的各種看法,是主我所感知的主體活動及身心活動。
例如:我為我的表現感到驕傲,我感到我一無是處。
前者的我是主我,是個人主體的純粹經驗;后者的我就是客我,是指經驗的內容,是被主我覺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動。
2、物質我、精神我、社會我
(1)物質我是個體對自己軀體以及外部世界中屬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反映,如親人、財產、家庭環境等,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態。物質我在意向上表現為對身體健康、美貌、物質財富的追求和滿足。
(2)精神我是個體內心自我,包括個體感知到的自己的性格、能力、情緒、興趣、動機等。精神我在意向上表現為追求能力的發展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信仰,并使得個體根據主客觀需要,調控自己的心理與行為。
(3)社會我指對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認識,是個體對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名譽、受人尊敬、接納程度的意識,即個體所感知到的自己的社會形象。社會我在意向上表現為追求好名聲、榮譽、希望自己如同毛爺爺一樣人見人愛。
其中物質我是基礎,社會我高于物質我,精神我則在最高層。
3、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將自我分為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現實自我是指個體對當前自我狀況的認識和評價。理想自我是個體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對自己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總體觀點,是個體建立起來關于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即人們向往的自我。
現實自我決定了個體如何選擇理想自我,例如一個自卑的現實自我想要成為一個自信的理想自我。
而理想自我又給現實自我的發展提供動力和力量,驅動著現實自我不斷地改變和進步,這跟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距離比較接近時,個體就會感到幸福和滿足。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距離如鴻溝時,使得現實自我的價值得不到承認,導致個體產生沮喪、失望、抑郁等心理內耗。
因此,我們需要把握好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培養積極客觀的理性自我,了解和悅納現實自我,才能保持一個持續穩定的狀態,擁有幸福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