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大學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各種大神的故事。我住的那一棟宿舍樓里,就有那么兩個。
一個是同門的學長,其貌不揚。但他幾乎承包了每年新生開學季的自行車業務,和聯通移動合作,新生充值兩三百話費,再加幾十塊,就能領一輛自行車。我們學校在南京可說是占地最大的,從一個校門走到另一個也得十幾分鐘。單純的新生剛進校園,都覺得人手一輛自行車必不可少。實則這些自行車都是回收翻新的,不過上下課騎一騎還可以。每年四五千新生,這個學長都會大賺一筆。
后來畢業了,聽說這個學長競聘到的職位,是個大公司的銷售,薪資也令人眼紅。。
另一個,是人文學院的學長,大概就是旅游專業,創辦了學校里唯一一個旅游工作室。我看過他們的活動宣傳單,因為人工費極低,所以參團的費用也很低。每逢節假日,他們都會在宣傳欄和校內媒體上打廣告。有一天在樓下,見到這個學長把轎車停在宿舍門前,這才知道原來利潤這么大。
我說的這兩個故事,在每一個校園里都出現過。當其他學生想著兼職賺點生活費的時候,他們在用商業的思維看到校園內的消費需求,給別人提供兼職的機會。
我無意把這兩類學生比出高下,我要說的是,在大學里,培養商才的重要性。
二
《窮查理寶典》里講到,查理是一個具有“商才士魂”的人。查理很崇尚中國的士大夫精神,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提升,來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但是隨著科舉制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士大夫的晉升通道受到重重阻礙,于是士大夫精神漸漸沒落。
更重要的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心懷士大夫理想和精神的人,該如何通過提升個人修養,過上滿意的生活。
這就是今天很多人心中的焦慮所在:我人品比他好,能力比他高,為什么卻過得不如他?或是,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地打磨自己,還是不能獲得成功?
因為我們可能有“士魂”,沒有“商才”。大多數人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都是鍛造好“士魂”即可。而像那兩位在大學里混成大神的學長,在嘗試培養“商才”。
請注意,這里提到的是“商才”,是商人的才能、思維,而不是僅指如何賺錢。培養商才不是鼓吹學生去做商人,在大學里只想著做生意,見錢眼開。知識積累和開闊眼界是大學里必須要做的事。所謂商才應該是指明白客戶的需要,看到對方的定位,以及明確自己的定位。
商人知道消費者有哪些需求,知道自己要專注于賣什么,知道怎么樣推銷給消費者。這些是基本的素質,但我們很多人不具備。
跨出了校門,我們才能切實的感受到,說這是注意力經濟的時代一點不假。文案廣告的職位越來越多,每一家公司都在想著怎樣吸引關注,即使是知名的大品牌也不例外;紅紅火火的自媒體發展靠的就是粉絲,文章標題觀點都要足夠新穎;如果你做銷售,不觸及客戶的痛點,也很難做成一單;甚至在職位晉升的很多時候,可能影響領導決策最大的,不是能力高下,而是誰引起了他足夠多的注意。
這些說起來很庸俗,像是投其所好,刻意迎合,但不得不承認,它就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幫助個人更快達成目標的能力。
三
如果你覺得,在做事上抱持這種“商才”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那么我們可以來看看,商才在做人上發揮的作用。
商才所謂明白客戶的需要和定位,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分析問題。搬到愛情的問題上,如果對方根本不知道你想要什么,那就是“我喜歡吃蘋果你卻給我一車草莓”的故事。搬到人際上,這種換位思考的習慣,會大大減少沖突,因為彼此都在一個層面交流。和這種人在一起,總能讓別人感到舒服熨帖。
商才所謂明確自己的定位,在做人上的影響就很明了了。我們很多人,在大學這個可以肆意試錯的黃金時期,渾渾噩噩地就度過了。臨了畢業,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聽從別人指點作出的職業規劃可能被現實當頭痛擊。
所以大多數的應屆畢業生,在參加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經歷這樣的死循環:這份工作薪資不錯,先做做看——完全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啊——辭職找下一個——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先做做看。
我們僅僅學習禮儀,培養興趣,提升知識和道德修養,自我感覺已經蠻不錯的一個人了。然而被社會現實一發問:你想做什么?當場就懵在原地。
這些經歷我也有過,畢業之后,我嘗試過新聞編輯、銷售、進律所、做公司法務,一直心浮氣躁。沒有找到定位的時候,連脾氣都會有些暴戾,胸中郁郁,走在路上都想罵前面緩緩挪動的人。直到現在,明確自己要在寫作的道路上前行,心中無比寧定,好像一顆心終于扎了根,開始吸收養分。
在中國,將“商才士魂”體現的淋漓盡致的例子應該非范蠡莫屬了。不僅有統領三軍、經國濟世的士魂,也有三次散盡千金還復來的商才。功成身退,抱得美人歸。只給我們留下一個才華橫溢,灑脫不羈的背影。
四
之所以說,在大學培養這種商才很重要,是因為在大學培養,除了付出時間,幾乎是零成本的事。如果我們拖到進入社會,在摸爬滾打中漸漸領悟,付出的精力和代價實在太大了。
在這個象牙塔里,如果你嘗試運營一個團隊,學校可以提供場所甚至資金,可以比較容易拉到贊助,可以找到各個專業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查閱到大量相關的資料,還有專業的就業創業部門的前輩指導。這些資源全都免費擺在面前,而踏出校園,這些資源都要資金來購得,在你做這樣的嘗試時,還要頂住各方的壓力,放棄穩定工作的機會。
實際上培養商才,可以簡單轉換為培養精準分析、高效執行的能力。
做到精準分析,可以分為分析客觀層面和分析主觀層面。在分析客觀的層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關注熱點時事。在一個大的趨勢不可阻擋之前,都會通過各種時事表現出苗頭。誰關注了,誰有敏銳的嗅覺,就能站在前端做引領者。
擴大人際網,多多交流。假如很多同學和你抱怨說學校里都沒有低價的為學生黨服務的旅行社,你還發現不了這一塊的需求空缺嗎?但如果你一直窩在宿舍打游戲,那永遠與機會失之交臂。
掌握多種統計分析工具。就像很多人在寫論文的時候,如果有作調查統計的需要,大多數都選擇問卷調查,實際上我們心知肚明這樣的分析結果,根本什么也證明不了。比如你運營公眾號,要分析讀者和內容的定位,可以去分析后臺的數據,哪些類型的文章瀏覽量高,哪篇文章的點贊較高,這都是實打實的數據,比起你巴巴地問身邊朋友的意見可靠的多。
在分析主觀層面,主要有兩種途徑:
多讀書,學習心理學。了解自己,明白別人為何作出那樣的反應,知道大眾心理學的觀點,可以讓你事半功倍。
時時內省。其實真正要確定自己的定位,唯有通過內省,傾聽內心的聲音。別人也許會幫你找到一個看上去更好的定位,但只有你真正想去的點,才是自己的定位。
而高效執行,我們需要一點商人敢冒風險的精神,找到目標后立即鼓起勇氣實施。我有個室友,經常和我吹牛說自己有個絕妙的創業的點子,但這么多年過去了,也沒見他行動起來。很多人并非不明白想要什么,只是沒有勇氣去爭取,沒有邁出第一步的動力。
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嗎?那就先成為更好的自己吧!請不要忽略,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只是更高尚的“士魂”,也要有更多的“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