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讀《書法有法》
《流浪地球》很火。翟天臨很火。知網(wǎng)很火。不過,我對此都沒有太大興趣。看到了朋友發(fā)的《流浪地球》的閱讀鏈接,沒讀幾行,便讀不下去了,我不會強迫自己看不喜歡的東西,哪怕它很火。
昨天下雪,今天地面結(jié)冰,車前窗有冰阻擋視線,早晨索性步行送孩子上學(xué)。回來順道去學(xué)校取回了前幾天網(wǎng)購的書。
孫曉云老師的《書法有法》。
一看一天,除了做飯以及分別給兩位老人送飯。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讓我如此迷戀?
這是孫曉云老師43歲時寫的一本書,這是17年間出版各種版本達25版的一本書。這是一本目前銷售累計20多萬冊的一本書。這是我近二十年來一直想買來讀的一本書,這是我43歲這年終于等到的一本書,這是我寫完這篇隨筆就會接著往下讀的一本書。
閱讀一本書,走近一個人。
孫曉云老師,1955年8月生于南京。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榮獲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藝術(shù)獎”等諸多榮譽。孫老師擅長行書和小楷,出版多部字帖。她家學(xué)淵源,外公是古文字學(xué)家、金石書畫家朱復(fù)戡。母親和舅舅均寫得一手好字。她說,自己學(xué)習(xí)書法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和自幼嚴格的書法訓(xùn)練。“對書法的熱愛似乎就長在我的身上”。
《書法有法》這部書封面裝幀、扉頁均簡約、清爽,讓人感覺非常舒服。封面做成了線裝書的樣子。我尤其喜歡那張潔白的精品紙做的蝴蝶頁。讓人有想往上面寫字的沖動,但是,又不忍下筆。
這本書主要寫了什么呢?
在扉頁,有這么幾段文字:
我的所有研究都與實踐有關(guān)。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換來一個清醒的、客觀的頭腦,這才是我研究的最終目的。
我堅信,古來所有的觀念、所有的理論,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無數(shù)個實物構(gòu)成,一定是非常樸素實在、具體可行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思路。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面對一地璀璨的珠寶,我一直在找一根繩子,把它們串起來。古希臘哲學(xué)家的話就是我要找的這根繩子。
在封底也有一段文字:
我大致制作了這樣一根項鏈:中國書法筆法的起源、終止、失傳的原因,什么是“八分書”“楷則”,什么是書法中的“勢”,“五字執(zhí)筆法”該如何詮釋,古來若干譬喻(如“屋漏痕”“折釵股”“意在筆先”等)究竟何指,“筆法”圖解細釋,書寫工具、姿勢與書法發(fā)展的關(guān)系,“章草”與書法演變終止的關(guān)系,提出“美化”與“隸化”的概念,“完法”“尚法”“變法”“無法”階段的劃分,“帖學(xué)”與“碑學(xué)”的實質(zhì),歷史上主要書家書寫風(fēng)格破解,“書畫同源”的本意,何謂“文人畫”,書法和繪畫的分界線,等等。因此,這本書不是教科書,而是“尋”古來書法之“本”的書。
今天我讀了前84頁,醍醐灌頂!原來,筆法是這么回事!
我愿意,靜下心來好好讀這部書,聆聽那遠方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