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瞌睡,并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同感于書中的這句話,決定死磕這本書,想從書中找到方法論和操作方法。
? ? ? ? 在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中對書做了一個分類,有要求人跪著讀的神圣經典、有必須站著讀的權威講話,有需要坐著讀的為某種目的而讀的書,有可以躺著讀的文字之類的書,還有可以走著讀的書,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書態度和方法。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也對書的分類做了一個說明,作者的觀點是,就像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不同類別的書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作者把書分為論說性作品和虛構類作品,論說性作品是用來傳遞知識的,包括實用性論說類(說明規則和說明方法的任何書)和理論性論說類(歷史科學哲學)。在這本書中,主要針對論說性作品的閱讀規則進行說明,同時也對不同類型的作品的閱讀規則做了一些說明,可以說是講的全且細,句句干貨,從經驗、原理到閱讀技術都有涉及,不過容易消化不良。
? ? ? ? 第一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感覺很拗口,讀完一遍也不知道到底在講什么,到底要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講的一堆規則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既然是國外被推崇的一本書,應該有它的可讀之處,于是又讀第二遍第三遍,依舊還是讀不下去,不知道死磕多少遍后,慢慢明白,這其實是一本handbook,也就是一本操作手冊(從2019年嘗試讀第一遍到2022年,跨了三年,期間多次拿起這本書,但總是讀不進讀不懂,直到現在有點時間死磕,才有點頭緒,或許也因為在2021年考了PMP和CSSBB,看了國外的兩本handbook之后,對歐美思維有一點接觸,幫助我讀這本書)。
? ? ? ? 回想起來,讀不明白的原因可能在于,這是一本外文書籍,書中引用到的很多例子是我不熟悉的國外著作,其次,因為是一本外文書籍,經過翻譯后,可能出現會出現一些比較難以理解透徹的地方,再次,這本書的編排,某些章節的編排順序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只有通讀完書本之后才恍然大悟。
? ? ? ? 曾經也嘗試過去網絡上搜索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來輔助自己理解,但是也沒有搜到比較有幫助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寫了思維導圖或者摘抄了書中的句子段落。
? ? ? 李笑來在《財務自由之路》提到能讀英文原版本盡量讀原版。于是花了一些時間去讀英文的原版,雖然看起來費勁,但是翻著有道詞典能夠理解個大概。
? ? ?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是漸進的,主題閱讀為最高層次,高的層次包含較低層次的閱讀方法。這本書的重點是講分析閱讀,也涵蓋了其它三個層次的閱讀。
? ? ? ? 書中提到的第一層次是基礎閱讀,識字并能夠理解句子的意思,對于本國語言書寫的書本,這個層次通常在小學階段結束后就具備了。
? ? ? 書中提到的第二層次是檢視閱讀,這個層次的目的是去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同時可以在腦海中對這本書歸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 ? ? ? 無獨有偶,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他拿到一本新書,往往先翻一兩頁,如果發現文字不好,就不讀下去了。
? ? ? ? 講完方法論后講方法,這本書講的檢視閱讀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檢視閱讀—粗讀或略讀
(1)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檢視閱讀—粗淺的閱讀
? ? ?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 ? ? 《快讀指導舉隅》提到的篩選閱讀和檢視閱讀有異曲同工之處。篩選閱讀以篩選閱讀材料為特征,通常采取瀏覽式、略觀式和跳讀式三種讀法。類似的也有諸葛亮的“觀其大略”法,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梁啟超的“鳥瞰式”讀書法,魯迅的“隨便翻翻”法。
? ? ? ? 在成甲提出“封目序尾”法,5分鐘快速破解一本書,基本上也講了同樣的內容。
封,即封面,是對這本書的一句話概括,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
目,即目錄。了解整本書的框架結構。
序,即序言。作者最先想和讀者說的話,這本書要告訴我們什么。
尾,即結語。結尾再次總結全書,把整本書的思路再作一個闡釋。
分析閱讀
? ? ? 分析閱讀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是咀嚼和消化一本書。
? ? ? 余光中先生在《開卷如開芝麻門》中提到,凡是值得讀的智慧之書,都值得精讀,而且再三誦讀。? ? ? 賈平凹先生在《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有個觀點,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但是具體該如何精讀如何深究,或許可以參照這本書提到的分析閱讀的3個階段的15個規則。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
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在分析閱讀階段,需要一種高度主動的態度,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高度主動的閱讀過程中需要進行自我提問和自我解答。關于一本書,有四個主要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在回答完前兩個問題后才具備回答這個問題的條件。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 ? ? ? 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方法論也正好和潘裕民在《讀書是最美好的事情》中提到的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用結合的方法論相契合。也是宣永光在《妄談瘋話》瘋話30中說的:讀書時,不可有己見。讀書后,不可失己見。
? ? ? ? 講完方法論和方法之外,作者還非常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要不斷地用書中的方法去運作練習,由多個規則養成一個習慣。這就像學習游泳,教練拆解了一步步的動作,先練習好每一步驟,而后串起來變成連貫的動作,最后還要不斷地練習,最后熟練掌握。
? ? ? 陶行知先生說: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是一樣的性質,都是給人用的。我們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
? ? ? 該如何用書,這是另外一個待學習的主題。
? ? ? 寫完《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讀后感以后的感觸: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很多都提到了讀書方法論,不是缺少閱讀方法,而是缺少一雙發現閱讀方法的眼睛。這本書幫我提供了一個尋找讀書方法的切入點,而后利用網絡,通過關鍵詞查找,從點到線到面地鋪開,從道法術三個方面都有所收獲,受益匪淺。
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