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事真的能過去嗎?”
“過去的事如果就這樣過去”
“那么以后,只會越來越糟”
近幾天的北京開始冷起來,看完《驢得水》出來,風刮得呼呼響,風很大卻依舊吹不散心底的壓抑。
沒錯,這部打著喜劇旗號的電影講給我們的是悲劇故事,想想,影片里的每個人都挺可憐的,或者說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挺可憐。
影片講述了在中國的某個偏遠地區,幾個知識分子為了改變農民的“貧、愚、弱、私”,自建小學,在貧困山區里支教。
學校里有一位校長、兩位男老師、一位女老師、校長女兒和一頭驢。
為了解決用水問題,為了能得到教育部更多的撥款,他們虛報了一位名叫“驢得水”的老師,領著“驢得水”的工資補貼老師的生活和改善教學條件。
特派員沒來視察之前,一切其樂融融,然而教育部一封的電報打破了這個學校的平靜。
他們為了彌補之前的謊言,而不得不說更多的謊話來圓上一個謊,解決了一個麻煩,緊接著麻煩事一件接一件,慢慢的連最表面的平靜都維持不住。
影片笑著開場,哭著結尾,劇中的人沒有哭,看電影的人卻有想哭的沖動。
總是說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校長正因為不拘小節,底線才被一再打破。
他是個有責任心,一心想發展邊區教育事業,性格軟弱,遇事容易妥協的人。看著事情即將暴露卻又抱有僥幸心理,于是一步步的妥協,一步步的順從,最后事態嚴重,被逼犧牲女兒,自己被綁在山洞里像驢一樣發出呼叫,但無人搭理。
周鐵男是一個耿直的帥小伙,有著不懼一切的勇敢,對討厭的人嫉惡如仇,連特派員都不放在眼里,敢大喊大叫著:“誰改動我就弄死他”的人。
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周鐵男被特派員帶來的軍隊部下拿槍指著,只聽見砰的一聲槍響。
周鐵男倒在地上,然后過了會他爬起來大笑:“沒打著啊,哈哈哈”
之后特派員拿著槍抵在他腦袋上,“這次不會再打偏了。”
崩潰的周鐵男跪在特派員的腳底下,滿臉都是眼淚鼻涕的他不斷求饒,說著“我錯了,我不敢了,別殺我。”身上的衣服都是泥土。
這是整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想哭的一個片段。
一個七尺男兒,在子彈擦著額頭飛過之后,怕了,也變了。在他跪著特派員腳下不斷磕頭的時候,就已經把他的堅持、底線、尊嚴、個性扔在了地上。之后他成了特派員的走狗,他知道孫佳看不起他,所以在孫佳走的時候,才把裝滿了彩球的箱子偷著放在車上。
裴魁山是一個小心謹慎,大男子主義,極端,遇事必先自保的人。他對張一曼說,“我知道你不是別人說的那樣,你只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以一副我理解你,我知道你只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的救世主的樣子,以為自己能選擇張一曼就是對她看得起。所以在張一曼和銅匠睡的時候,他開始變了,只認為錢重要,也開始心生得不到就要毀掉的心理。之后,他大罵張一曼的時候,也開始無所顧忌。只是看到,頭發被剪掉的張一曼,他還是有點難過的吧。
銅匠這個人前期是傻傻的很單純,開心了就唱歌,被利用了也不知道。卻在被張一曼罵是牲口之后開始黑化,變成最殘暴的人。
開始他沒文化,然后有了文化,說得了流利的英語,有了知識分子的樣子,然后心卻壞掉了。他和裴魁山一樣是得不到,誰傷害了我,我就要報復回來的人。所以在知道自己有利用價值,他讓他們罵張一曼,逼著校長把張一曼的頭發剪了。有了文化卻變壞,這是對校長的諷刺,也是全片最大的諷刺。
張一曼時髦,愛自由,有著不羈的性格。想睡誰就睡誰,完全看個人心情,她開著裴魁山的玩笑,在裴魁山妄圖感動她時,毫不猶豫的拒絕,為了讓銅匠拍照,心甘情愿的主動睡服他,在銅匠的老婆找來時,校長顧全大局,讓她站出來,她也站出來了,后來她也成了“顧全大局”的犧牲者。
張一曼獨立,看似放浪不羈,但是她有自己的底線,她渴望真愛,她厭倦了男人花言巧語,她只想要一點抓得住真實的好。
孫佳是唯一一個倔強,未被生活改變太多的人。在所有人都只是把“驢得水”當作畜生,當成挑水的工具,只有她把“驢得水”當成人一樣,是有感情的人。在“驢得水”被殺后,她哭著說,“是我的錯,我明明聽到你的呼救的,可是我沒有救你,是我的錯,是我把人教壞了。”
雖然在劇中,她也在校長跪在腳邊說一切都是他的錯,堵住了孫佳想說的話時,妥協的承認了自己是銅匠的未婚妻。但是,前后期變化最少的是她。最后她也離開了這個山區,去延安投奔她大哥。
這樣的劇,看完后怎么可能笑得出來。被電影前半部分逗得有多樂,看完后半部分就會多心酸。知識可以改變人,但是知識文化、利益權利,也讓人蒙蔽了良知。一件事是好事,但是以謊言開始的善心也可能造成悲劇。
在權利、利益、現實的逼迫下,小人物無力反抗之下,只想著活下來,改變,也是理所當然。每個卑微的討生活的人,誰不是可憐的呢?
文/左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