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學/問我歸何處
草堂茅屋靜,溪畔流水輕。林深不知處,忽聞一蟬鳴。
翠竹掩窗欞,芭蕉夜雨聲。燈前覓孤影,筆筆盡詩情。
還是成都十月的秋天,我們一家四口走進杜甫草堂。這是我一直很期待游歷的地方,每每讀到杜甫的詩,便想去尋覓詩人的古影,踏著詩人曾經走過的土地,看著詩人曾經住過的茅屋,聽著林深的鳥鳴和浣花溪畔輕輕流過的溪水,便有陣陣詩情縈繞心間……
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是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我們來到草堂門前,就見一副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這副對聯是清代文學家顧復初的代表作品,由前清進士,原中央文史館邵章補書。這副楹聯深沉勃郁,含蓄典雅,顧復初寓居成都,崇敬杜甫,拜謁杜甫草堂,撰寫此聯。上聯盛贊心儀已久的詩圣,抒發思古之幽情與自己的抱負。下聯則贊賞草堂的人文景物。綜觀全聯,氣勢豪放,格調高逸而又含蓄典雅,可以稱得上是一副不可多得的佳聯。
過古道,入門庭,兩邊翠竹參天,遮天蔽日,灑下一路清涼。閑云漫步,我們來到“大雅堂”。“大雅堂”之名源自《詩經》之“大雅”。其間陳列一面巨型磨漆壁畫和12尊古代詩人雕塑,磨漆壁畫64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一幅。壁畫以連環組合的方式,將杜甫壯年漫游、困頓長安、遭亂流離、寓居成都、羈留漂泊等生活的主要階段以及《望岳》、《秋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代表作濃縮在有效的平面內,形象展示詩圣杜甫的生活和創作經歷。
穿過“大雅堂”,但見兩堵紅墻,兩個門洞掩映在院外的蒼竹之間。我第一次見到這樣高大茂密的竹林,之前,我曾經想過無數次竹林的模樣,而今見到的真不是我所想象的,因為我沒有想到面對竹林的那一刻,那種蒼拔偉岸的豪氣在根與干之間,以昂首挺胸的姿態向世人宣示堅韌不可摧;那種翠色欲滴的嬌柔在枝與葉之間,以詩意如水的情語告知游客靜美不可言;那種行在其間的感覺在腳與心之間,以婉轉的回流浸潤靈魂曼妙無倫比……漫步竹林,是被融化一回的點染。我們慢慢地走著,沒有說話,我怕話語會叨擾這靜靜的草堂安寧。
走過竹蔭甬路,賞過蘭園,我一直盼望能看到杜甫當年寓居此地的茅屋。曲徑通幽處,草堂花木深。這種感覺此時悄然來到心中。正想著,一座茅屋的背影在我眼前:茅屋掩映在綠樹之間,能看到茅屋一角,屋頂的茅草均勻地鋪蓋其上,一種復古感便油然而生。繞到屋前,與茅屋相對,屋頂點點青綠的矮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古舊的窗欞方方正正,院中是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小小苔蘚密密麻麻布滿縫隙,勾勒出小路的方方圓圓,似畫筆在腳下描出的工筆畫。一眼古井臺上的道道磨痕,而今依稀可見,讓我不禁想起當年詩人在井臺之上,是怎樣搖來一桶一桶的甘泉;為避“安史之亂”在此寓居四年的詩圣,是怎樣在月黑風高的雨夜,寫下:“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杜甫草堂留下詩圣的足跡,留下詩圣的情語,他的人生詩語與浪漫豪情,在億萬年的星空之下,在蒼柏翠竹之間,在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將永遠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