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次的文章,另有三本分享給大家。
1、《紅與黑》
幸福,不就近在咫尺嗎?過這樣的生活,無需多少花費。我可以隨自己選擇,或者娶艾莉莎為妻,或者去跟傅凱合作......一個人經過長途跋涉,剛爬上陡峭的山峰,坐在山頂休息片刻,自會覺得無比愜意。如果要一直坐下去,他還會覺得快活嗎?
司湯達這本《紅與黑》被我列為今年的必讀書。因為在最近的閱讀中,我反復聽到司湯達的名字,進而激發了我對未知的好奇心。坦白講這不是本容易讀的小說,19世紀法國長篇小說的部頭一般都很大,而且講故事的方式和現代小說不同,這就需要用更多時間適應當時的寫作風格。
我還記得自己上中學時,曾對音樂劇特別癡迷(現在依然如此),尤其是《悲慘世界》更是我百聽不厭的劇目。于是就“躊躇滿志”的找來雨果的原著,昏頭昏腦讀了一百多頁,最后還是把書放下了。書自然是好書,不過我當時的水平還欣賞不來。我想,自己未來一定會把這課補上。
說回《紅與黑》,這本小說用宏大篇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平凡小人物,不凡的命運。故事大致講述了,農家子弟于連,憑自己的學識,不斷受到上流社會認可,身份不斷被抬高,最終卻因為過去生活“污點”走上斷頭臺的故事。
如果你聽了我剛剛的表述,就單純認為這本小說講的是“小人物發跡史”的話,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本小說中的另一條主線,其實講的是愛情。是于連和兩個女人充滿戲劇性的愛戀,并且占去了小說的主要篇幅。
于連先后愛上兩個女人,一個是瑞那夫人,她是維璃葉市長的妻子,也是于連做家庭教師時的女主人。從這描述,你應該能察覺到,這場戀愛勢必是不合乎傳統道德的。在于連發跡之初,瑞那夫人給予他很多幫助,并間接的使于連展露頭角,獲得去神學院進修的機會。他們的愛情也因為于連奔走他鄉求學,和瑞那的自我折磨,暫時告終。
第二個是瑪娣兒特,她是巴黎大貴族拉穆爾侯爵的掌上明珠,于連結束神學院學習后,到拉穆爾府上供職,最終和這位小姐墜入愛河。瑪娣兒特是那種典型的,富有反叛精神的貴族小姐,敢愛敢恨,身上有種不顧一切的浪漫主義氣質。她和于連結合,未婚便懷上他的孩子,請求父親接受平民出身的于連;她在于連身陷囹圄時,拖著懷孕的身體為他奔走,希望能免除他的死刑。從這些角度看,瑪娣兒特確實是個有情有義的女子。
由剛才的講述,司湯達筆下的于連,似乎是個“扭曲”人物。他好像是通過博得上流社會女性的青睞,來提升自己的地位。沒錯,于連的確是個有野心的年輕人。他飽讀詩書,想和自己的偶像拿破侖一樣,建立豐功偉業,卻苦于出身低微(木匠的幺子),被上流貴族恥笑。于連對這兩位女性的愛情,可以從兩方面談:一是人類本能的,即不摻雜質的愛慕;另一方面,則是他內心深處,對上流社會女子的征服欲。
從性格來看,于連其實是個“正派、有榮譽感的人”。他有才干,有真才實學,希望憑借自身努力,獲得財富和地位。但因為他出身底層,上流社會的人們輕視他,大多把他視作下等人。可笑的矛盾來了,于連的才干被出身局限,所以他只能靠結交上流社會女子,提升自己的地位。就這樣,于連變成了那個我們現代人口中的“小白臉”,一個有真才實干的可悲“小白臉”。
小說末尾,于連和瑞那的風流韻事敗露,他怒火中燒,返回家鄉刺殺瑞那未遂,被判處死刑。他就這樣從侯爵“女婿”變成階下死囚,在人生巔峰時跌入谷底,迎來終結。于連在獄中懺悔,認清自己的本質后,從容赴死。他是個普通人,不高尚,也不卑劣。只不過他的野心,被出身局限,使他在特殊時代不得不做出特別選擇。
于連無疑代表了有學識的底層人,在每個時代,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人物。司湯達在小說中用現實主義手法,向我們展現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人生百態。那么此刻的中國呢?十年間我們迎來了巨大的貧富分化,社會逐漸分層,數以萬計的青年,來到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司湯達筆下的于連,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不僅因為這個角色本身,還因為那個橫跨百年,卻和今天如此相似的時代。
我希望每個“于連”都能有尊嚴的活。
2、《哥倫比亞的倒影》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這樣的,有些事情還沒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情做了,沒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好像自從上個月完成《文學回憶錄》的閱讀后,我對木心就陷入一種“癡迷狀態”。他的散文和詩歌,富有西方色彩,又兼具中國人文傳統。這種寫作風格真的很吸引我。不少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鄉土氣息濃烈,作為年輕人,讀起來就有些距離感。所以木心中西兼備的文風,我讀來就更對胃口一些。
這本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分為上下兩輯,上輯主要收錄了各種零散篇章,而下輯則以《上海賦》為大標題,收錄了展現舊上海風物的若干篇目。木心晚年,憑回憶,寫下這些記錄他青年時代上海風光的文章,勾勒出:繁榮的舊上海都市、魚龍混雜的弄堂、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其中很多描寫,讀來真的很“誘人”,讓人恨不得親眼目睹一下老上海的繁華。
中西文化在商業推動下,和諧融匯到一起,碰撞出新火花。我想,這無疑是中國文化曾經存在過的另一種可能性。讓人不禁感嘆,如果這樣的人文傳統沒有被歷史車輪完全碾碎,該多好。
另外兩個很打動我的篇章,一個是木心講述自己小時候隨母親一起,到寺院禮佛。這篇文章寫得很出色,因為木心在寫作時,完全把自己帶入到孩童的視角,用小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行文。從糾結“寺”、“廟”、“庵”的分別,到做法事時的無聊碎碎念,再到對一只青花碗的念念不舍。捧腹過后,回頭看這篇文章的題目《童年隨之去》,心里不免會有種酸楚。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異國他鄉思憶童年,給人哀涼感覺。
另一篇,是木心記錄自己歐洲旅行的文章。其中有個部分提到,木心在意大利小城維羅納聽歌劇。維羅納我去年旅行剛好去過,木心提到的那個“古老劇院”我也曾親眼看到。我記得那是座和羅馬斗獸場相似的建筑,在劇院外的小廣場,擺了表演歌劇的華美道具。有高大的騎士塑像,比例縮小的獅身人面像仿品,和浮夸的武器架。只可惜,人家木心是真走到劇院里聽歌劇了,而我只是在外圍走馬觀花一番。想到自己曾和木心到過同一個地方,看到相同風景,感覺還是挺特別的。
木心的文章有民國風范,所以用字及其講究。據他的學生陳丹青說,木心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讀康熙字典,寫文章非要找到最合適的字,才落筆。所以讀木心的文章,我著實增長了不少見識,高級詞匯、古樸的用法學到很多。他的文章在這段時期,確實重新塑造了我的語言,相較過去更考究一些。
我曾多次表達過自己對木心的敬佩,如今這種敬佩中更多了一份感激。我想每一個影響過我的作者,都是我的老師。木心同樣是位優秀的藝術家,有機會我一定到烏鎮去參觀木心美術館,親眼看看他的畫作。
3、《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想聽一個笑話嗎?一個囚犯逃出監獄,跑到切爾諾貝利方圓三十公里內的地方。他們抓住他,把他帶到輻射探測儀旁測量,結果他的輻射量高到根本不可能把他關回監獄,也不能帶他去醫院或者放到人群中。
你為什么不笑?
白俄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是位我很感興趣的作者。一方面,她通過紀實文學寫作,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另一方面,她的作品真實記錄了前蘇聯人民的精神世界,我覺得閱讀這些對當前的中國社會是有借鑒意義的。我的興趣,主要就源自這兩點。
這本《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如題,記錄了上個世紀最嚴重的科技浩劫“切爾諾貝利事件”。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三年時間內,訪問大量災難親歷者,以口述文學形式,記錄下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坦白講,我過去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認識很簡單,僅限于教科書。通過這次閱讀,我才深刻了解到這次災難的影響。這場相當于同時引爆三百五十顆核彈的災難,使白俄羅斯失去四百五十八座村莊,百分之二十三的國土被輻射污染,二百萬人不得不在被污染的土地上苦苦求生。對周邊國家,及整個世界的環境,也有不同程度破壞。
這樣的數字令人震驚,對白俄羅斯而言更是無法愈合的傷口。如同核災難漫長的時間跨度,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也從災難爆發開始,一直寫到災難后續的社會影響。剛剛觸碰到這些幸存者的故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悲傷和沉痛,有時讀著讀著眼角就濕潤了。等到快讀完的時候,我的態度又轉變為,一種怪異的“麻木”,開始不由自主的去反思,反思科技對我們社會潛在的負面影響。我想這就和人們面對災難的真實反應一樣,先是感性占據上風,待痛苦到極點后,我們的理性才開始追問:為什么?
先前我對核輻射的死狀并不了解,因為讀這本書,我翻閱了一些資料,甚至看了一些真實的圖片。我想,天底下應該不會有比輻射更痛苦的死法了。醫學知識我不懂,下面我想引用的,是書中親歷者的描述:
(部分文字可能引起不適)
他開始變了,每一天都判若兩人。灼傷開始在外表顯露,他的嘴巴、舌頭、臉頰,一開始是小傷口,后來愈變愈大。白色薄片一層層脫落......臉的顏色......他的身體......藍色...紅色......灰褐色。那些都是我的回憶!無法用語言形容!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發生的太快,根本沒時間思考,沒時間哭泣。
他一天排便二十五到三十次,伴隨著血液和粘液。手臂和雙腿的皮膚開始龜裂,全身長瘡。只要一轉頭,就可以看到一簇頭發留在枕頭上。我開玩笑說,“這樣很方便,你不需要梳子了。
在醫院的最后兩天——我抬起他的手臂,感覺骨頭晃來晃去的,仿佛已經和身體分離。肺和肝的碎片都從他嘴巴里跑出來,他被自己的內臟嗆到。我用繃帶包著手,伸進他的嘴里,拿出這些東西。我沒辦法講這些事,覺得好難熬。都是我的回憶,我的愛。
這種死法對被輻射者的折磨,我想無需多言。切爾諾貝利事件的第一批死者,幾乎都是消防員,他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奔赴火場,最終以如此痛苦的方式結束生命。輻射帶給其他幸存者的痛苦,也是相似的,只不過持續時間更久。人們因為輻射失去生育能力,因為輻射被迫離開家鄉,因為輻射被當成異類對待。切爾諾貝利帶給這些人的,是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從社會的角度,除傷痛外,作者也引入了另一個獨特視角。切爾諾貝利事件,敲響蘇聯解體的喪鐘,拉開了東歐社會幾十年動蕩的序幕,甚至直到今天都沒有中止。在這種時刻,因為輻射被拋棄的土地,迎來了一批新居民。他們來自戰火紛飛的車臣,來自內戰的塔吉克斯坦,來自暴力頻發的格魯吉亞......他們像是蘇聯轟然倒塌后,擴散出的滾滾煙塵,別無選擇的來到切爾諾貝利。因為只有在這里,難民們才能真正獲得和平與自由。只有在這片被輻射的土地上,他們才能享有人天賦的權利。
我無法評價這本書。就像人面對歷史,面對悲劇,會有五味陳雜的感覺一樣。曾經我懷疑紀實文學的價值,認為虛構寫作才是真正的文學。但面對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這部作品,我怎么能否定它的價值呢?史學家也許能記錄數字,記錄史實,將歷史理論化。但作家卻賦予歷史溫度和情感,文學化的,記錄下這些漸行漸遠的故事。
本世紀,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過相似事故,人類利用核能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阿列克謝耶維奇到底是在講述歷史,還是在記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