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咸豐元年(1851)到宣統三年(1911)的60年,是中國人口從銳減到逐漸恢復的時期。這時期的人口統計嚴重短缺,嚴重失實。主要原因是動蕩的社會局面,太平天國運動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外國侵略者趁火打劫或發動戰爭,蠶食中國領土,饑荒、瘟疫隨之爆發。
? ? ? ?中國的疆域在這一時期大為縮小。19世紀五六十年代,沙俄通過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先后割占中國東北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到1911年,我國實際領土面積僅為1820年的87%~1130萬平方公里。政區設置也有了變化。清軍收復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后,于1884年新疆治省,原來屬于甘肅的迪化州和鎮西、哈密、吐魯番三廳劃歸該省建制。原屬于福建的臺灣府升至為省,原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1907年,東三省罷將軍,置東三省總督和三省巡撫,正式改為行省。
? ? ? ?大規模的戰亂和政區變化直接影響到戶部《民數冊》的人口統計。每年都有缺報的省區,最多時可達十個。報上來的數字也很不可靠。有多報的,比如湖北和四川。1858年湖北上報人數為3057萬人,僅比戰前少320萬,以后每年平均遞增約十萬,光緒二十四年已達3472萬,甚至比1953年人口普查數還多700萬。四川采用在若干年內保持一個固定增長額的辦法,到1898年時,已高達8470萬,平均每年增100萬人,照這樣算下去,再過15年,四川省的人口就會高達一個億,但實際呢?四川在1953年人口普查時只有6230萬人。也有少報的,比如湖南、河南。湖南賬面上每年凈增僅幾百人。河南,在1880年后年增長固定值為402或403人。 ? ? ? ? ?報上來的失實,沒報上來的省份又過多,戶部《民數冊》的民數合計其實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了。這也就是1874年起,《清實錄》不再于年末登載全國人口數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