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介紹
- 01.前沿簡單的介紹
- 02.本書主要的內容
- 03.成功真可以復制
- 04.馬太效應辨析論
- 05.一萬小時的法則
- 06.也需要社會機遇
- 07.智商環境適應性
- 08.稻田與數學關系
好消息
- 博客筆記大匯總【16年3月到至今】,包括Java基礎及深入知識點,Android技術博客,Python學習筆記等等,還包括平時開發中遇到的bug匯總,當然也在工作之余收集了大量的面試題,長期更新維護并且修正,持續完善……開源的文件是markdown格式的!同時也開源了生活博客,從12年起,積累共計N篇[近100萬字,陸續搬到網上],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 鏈接地址:https://github.com/yangchong211/YCBlogs
- 如果覺得好,可以star一下,謝謝!當然也歡迎提出建議,萬事起于忽微,量變引起質變!
01.前沿簡單的介紹
-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詮釋了這樣一個獨特的觀點:人類棲身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理解人類社會中出現的眾多問題時,不僅僅只從個人選擇或個人行為中來發現事物的本質,而且更要考慮環境的因素。
- 對于當下成功學泛濫的現象,格拉格威爾的觀點讓那些所謂成功學迷惑的外衣變得不再那么神秘。成功學并不能讓人獲得成功。它存在的前提條件是認定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成功(這里的成功指的是我們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認定和渴求),但所有人都知道事實并非如此。
02.本書主要的內容
- 在《異類》這本書中我想證明,個性作用并非個人成功的決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們以某種形式獲得家族的蔭蔽和支持。那些最終變得卓爾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個人奮斗,其實不然。事實上,他們一直得益于某些隱蔽的先天優勢,或是非凡的機緣,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優勢;這使得他們學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方式認知世界。出生的時代與地域對個體的影響巨大。而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以及我們的祖先留傳下來的東西,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已限定了我們獲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只關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樣的人這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探究他們從哪里來,只有這樣才能明白為何某些人成功,其他人則流于平庸。
- 本書第一部分討論了成功所依賴的優勢積累模式:何時何地出生,父母如何營生,成長環境如何決定了你在社會中是否能取得成功。第二部分將討論了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而來的傳統和行為模式,是否也在個人發展道路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 生物學家討論生物體時常涉及「生態學」:森林里最高的橡樹之所以長得最高,不僅因為有一顆最優質的種子,還因為它在成長過程沒有被其他大樹擋住陽光,它生長的土壤深厚肥沃,它在還是幼苗的時候沒碰上兔子啃樹皮,它長成以后也沒被砍伐。人們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優質的種子,但很少想到成材還必須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足夠的運氣躲過兔子和伐木工人。這本書的主旨不是討論個體的樹,而是討論整個森林。
03.成功真可以復制
- 很多人之所以相信成功學,更多的原因是成功學是從人這一主體來闡述成功的觀點。也就是說,成功學把焦點僅僅盯在人的個體選擇和行為中,忽視了客觀存在的環境因素。于是,一切似乎變得是似而非。我們看到的成功學總能從某些個例中挖掘人身上的要素,比如:習慣、品格、專注等等來作為通向成功的終極奧秘。
- 因此,成功學的販賣模式就成了無懈可擊的“要”字訣,如:問:“我怎樣才能學習成績更好?”答:“你要努力學習就行呀!”問:“我如何才能賺得到更多的錢?”答:“你要勤奮才能賺錢呀!”問:“我如何才能工作更加優秀?”答:“你要用心積極才能工作突出”。
- 不知道你看了上面的問答有何作想?說的的確有道理,也是那么一回事,但總是覺得有那里感覺不對,或者說不出所以然。小楊覺得上面的問答都把人搞懵逼呢!
- 正是由于人的行為和選擇是可以在每個人身上復制并實施的,因而成功學就變得似乎有捷徑可攀。但是這樣往往忽略了客觀環境對于人本身的直接影響,因此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學輟學的青年,卻看不到第二個“比爾蓋茨”也不可能出現第二個“喬布斯”。成功本身不可復制,因為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
04.馬太效應辨析論
-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成功者,換句話說,就是獲得這些特殊機遇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減稅優惠從而變得更富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獲得了更優秀的老師的指導,更多的關注,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這種現象被叫做“馬太效應”。
- 回想自己的整個學習歷程,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就置身于馬太效應之中。小學時期,你因為成績不達標,屢屢能聽到老師的責罵,家長的嘆氣,時間長了,迎來的只有被放棄,而你自己也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而縱觀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接受的從來只有家長的表揚,同學的羨慕,老師的耐心教導,對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日益增長,還有什么能比得上“興趣”這位老師。
- 那些獲得這些特殊機遇的人(這些優勢可能來自隨機的運氣),在最初的競爭中獲得了微小的優勢,但隨著「馬太效應」的不斷累積,最終形成了人生巨大的差異。
- 冰球隊9歲至10歲間的孩子中年紀稍大者獲得了更多的指導和訓練,從而變得更優秀。在社會學領域,所謂成功就是“優勢積累”的結果。職業冰球隊員一開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隊的隊友好一點點,然而這微小的優勢帶來的機遇,擴大了他和那些隊友之間的差距,隨后差距與機會交替發揮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終被選中的隊員成了真正出眾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開始就表現出眾,一開始他只是比別人優秀那么一點點。
05.一萬小時的法則
- 人類社會從來不缺乏對天才的爭論。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和他的兩名同事在頂尖水平的柏林音樂學院展開了研究。在該學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們將小提琴專業的學生分為3組。第1組由最優秀的明星學生組成,他們個個都有發展成世界級獨奏家的潛質;第2組則由那些僅被認為不錯的學生組成;第3組由那些將來不太可能做職業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學校當音樂教師的學生組成。所有這3組學生都被問及同一個問題:從首次接觸小提琴至今,你練琴一共練了多少小時?
- 3組學生大約都在5歲那年第一次接觸小提琴。在最初幾年,所有學生的練琴時間都大致相當—每周2小時至3小時。但當他們到了8歲,不同組別的學生練琴時間開始產生差別。第1組學生練習時間開始明顯多于其他兩組:9歲時每周練琴時間為6小時,12歲時每周8小時,14歲時每周16小時,這樣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練琴時間不斷增長,到了20歲上下(這個年紀的學生已經很自覺,能夠為了變得更加優秀而主動練習),他們每周練琴時間是30小時。實際上,到了20歲,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練琴上已經投入了10000個小時了。作為對照,第2組學生到20歲練琴時長累計為8000小時,「未來的音樂教師們」的練琴時間累計只有4000小時多一點。
- 埃里克森帶領團隊又著手研究業余組與職業組的區別,相同的情況出現了。業余組中的人在兒童時期每周練琴時間從未超過3小時,到了20歲,練琴時間累計只有2000小時;而職業組的練習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到了20歲,那些未來的演奏大師們的練琴時間已經超過10000小時。
-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結論是:第一,根本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勞苦命」——一個人的努力程度比別人高卻無法比別人更優秀。研究結果表明,一旦一個演奏者進入頂級音樂學校,唯一能使他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練習。成功的要素在這個階段變得簡單明了。還有一點是,那些頂級演奏家們,他們練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項復雜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練習,而練習的時長必須達到一個最小臨界量。事實上,研究者們就練習時長給出了一個神奇的臨界量:10000小時。
- 如果你每天投入一項工作2個小時,一年就是730個小時,而要想達到10000小時,則大概需要13年。而你還必須保證,在每年的每一天,每天的每兩個小時內,你都是全心全意,心無旁騖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但大多數人可能都做不到這一點!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成功不僅靠天賦,也靠后天努力。書中提到的“10000小時法則”很容易被人簡單嵌入到個體的行為模式中去復制,讓人幻想投入時間積累到1萬將從量變轉向質變。如果結合書中提到的優勢積累,其實這并不是單一的復制行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每個年齡段也有同樣面對和選擇機遇的情況,所謂10000小時只是在特有環境下做了符合歷史潮流的事,它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技能重復,同時也得符合時代的潮流。
- 比如學會開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只有你的駕駛時間達到一定的量你才能真正學會開車,這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如果你要駕駛更快的車如賽車,你需要提高你的技能層次并不斷投入精力與時間付諸努力,這是技能提升的過程;當你會開賽車了并且想在國際大賽上一展頭角,你需要考慮的是賽車并不是主流性的大眾競技項目,它需要更多的投資,更好的設備,更好的基數設施和場所,然而并不是所有優勢只為你準備,你還需要與別人去爭奪這些稀少的優勢;其實到最后你會發現,你需要的是這個時代來選擇你,而不是你去選擇這個時代。
06.也需要社會機遇
- 成功不完全是個人的事情,它同樣需要社會機遇。書中舉了職業冰球運動員的出生時間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一例,就從時間上強調了先出生的運動員在職業生涯中無論是在身體發育、教育、教練關注度等方面上更具備領先優勢。這里不是一個單一的先入為主的概念,更強調的是必須以宏觀的視角去定位各個階段的每一個坐標具備哪些特殊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是受外在環境影響下特有的,需要人有前瞻和遠見去辨識出來。當這樣的優勢被辨識出來,也就找到了機遇,個體的行為將順勢而為,無形之中獲得強大的推動力。
07.智商環境適應性
- 智商不是成功的絕對條件,個性與性格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智商高不等同于聰明,正如同身高高不等同于球技出色一樣。智商與情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收斂性的單向思維,注重利用已有信息解決單個具體的問題;另一種是發散性的多元思維,注重捕捉更多的信息來補充現實的不足。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因此選邊站不是明智之舉。
- 在現實社會中,如何從社會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已然成為一項社會技能。他要求的不是獲得一個答案,獨自解決一個問題。而是如何調動你的能力獲取更多的資源,從一個特定的點獲取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個性與性格在人的環境適應性上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不只靠智商。人作為社會環境中的個體是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協作的,不管是多高的智商或情商,任何人所做的成就都需要被他人認可,都需要與環境相適應。
- 在環境適應性上最為注重的就是權利意識。人與人之間無論是交流與協作本身存在一種競爭的意識,即獲取更多的資源。所以人必然要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是被剝奪,剝奪權利意味著喪失更多的資源,同時也縮小生存的空間。所以,在個性與性格上權利意識是最好的體現,最為能強調并維護自身的權利。人人知道都有法律和法規,但如果你不利用,不在關鍵的時候據理力爭,不在被侵犯的時候全力反抗,它只是一紙條文,只是你腦中知道的法律知識而已。在這一點上,社會環境不是單純考你智商,而是在測試你的情商。
08.稻田與數學關系
- 文化決定人類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為模式。文化是環境對人的歷史產物。書中描寫到的“榮譽文化”和“稻田文化”背后都有環境對人的意識行為有著深層的影響。資源的稀缺,獲取、掠奪、競爭產生了榮譽文化;自然條件的艱苦,付出、勤勞、吃苦造就了稻田文化。當然,文化不僅僅只有這些,隨著人類聚居環境的不同,產生的文化也不相同。那么了解人類的文化有什么益處所在呢?
- 通過文化能了解到人類行為背后存在的意義,從而更加清晰的看待問題。書中舉例了韓國人“權力距離”的文化特性——對待權威有著極為重視和尊重的態度,由此造成了因不敢越權指明存在的差錯而導致機毀人亡的慘劇。也描述了美國學校專注宣傳中國式勤勞、吃苦、永不言棄的稻田文化,讓學生的成績得到可觀的改善。
- 文化源于環境對人的影響,其本身沒有優劣,只有是否還適應所處的壞境。那些適應目前環境的文化本身值得發揚,可以營造這樣一類型的文化環境,讓人的行為在環境中變得更加有效。那些不適應環境的文化其本身不應該被延續,可以改善所處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讓這一行為不再發生。
- 引用書中結尾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說到底,所謂的異類從來不是什么異類”。
其他介紹
01.關于博客匯總鏈接
02.關于我的博客
- github:https://github.com/yangchong211
- 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yczbj/activities
- 簡書:http://www.lxweimin.com/u/b7b2c6ed9284
- csdn:http://my.csdn.net/m0_37700275
- 喜馬拉雅聽書:http://www.ximalaya.com/zhubo/71989305/
- 開源中國:https://my.oschina.net/zbj1618/blog
- 郵箱:yangchong211@163.com
- segmentfault頭條:https://segmentfault.com/u/xiangjianyu/articles
- 掘金:https://juejin.im/user/5939433efe88c2006afa0c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