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文章只是我個人對《斷舍離》這本書的整理與感悟。
幸福斷舍離法
幸福取決于我們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
舍:順從自己的內心,割舍既有;
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什么是斷舍離 ??
斷舍離就是, 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讓自己變得開心的行為技術。
通過收拾自己的物品,我們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整理物品便是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我們心里舒服了,人生便會更舒適。
1.斷舍離的機制 ? ? ??
? ? ?? 斷舍離是不收拾的收拾法;以不斷地循環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變動流轉的狀態。具體怎么做呢,將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換成需要、合適、舒服。
篩選物品: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物品(必需品),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收拾。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 ? ?? 注意:購物時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 ? ?? 好處: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反映出自我形象。自己的東西必須是精挑細選的。篩選物品的工作,可以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可以自我完善。
處理物品:收拾沒用的破爛;不用的可以賣掉或贈送出去;縮小喜好的范圍。
? ? ? ? 注意:去除自己的執念,從不穿的衣服入手;留下適度的量。
? ? ? ? ? ? ? ? ?? 將“倉庫”變為“住所”。再將“住所”變為“自在空間"。
? ? ? ? 好處:磨礪感應能力,磨礪自己的內在智慧。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快活。
斷舍離的目標:讓整個社會上的物品各得其所。
2.無法丟棄的理由
首先介紹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
? ? ? ? 第一種:逃避現實型,多數情況下這種人對家庭有所不滿,不想待在家里,加上家里亂于是就更不愿意呆在家里,慢慢的在這樣的惡性循環里越陷越深。
對于這種人來說,首先要意識到家是自己的歸屬地,是最棒的放松地,自己面對它就像勇敢的面對現實。通過收拾自己的臥室房間,或許會發現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增加對自己的認同感。
? ? ?? 第二種:執著過去型,已經不再用的東西非收著不可。
對于這種人來說,扔不掉=不想扔,比如不穿的衣服。這里要提示一點,如果某些東西已經到了遺忘的地步,那它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被收留著都沒什么區別。從本質上講,它已經是垃圾了。找到自己正真需要的,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 ? ?? 第三種:擔憂未來型,表現為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常用品。
對于這種人來說,要明確一點時間軸要鎖定在現在,覺得多長時間屬于“現在”都可以,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但一定要有對于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存在。
其次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
? ? ? ? 住所的前提是健康與安全。是提升對居住環境的意識。 具體做法,從看得見的地方入手,要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家。把家維持到一個能夠經常進行簡單打掃的狀態,防止螨蟲和霉菌的滋生。
?居住環境是憑借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環境。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房間。
3.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能不能用,也就是只選擇真正必需。
收拾便是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如果你討厭掃擦刷的打掃,就盡量不要在看得見的地方亂放東西。
論“可惜”,希望你不要以為“可惜”是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而是對物品的愛惜之情。
4.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特別強調:減少物品=只要能徹底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納了。
只集中于一點,把它搞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不過要注意選擇時間哦。對于不擅長整理的人要從不需要分類的地方入手比較好哦。
一切從扔東西開始。當把自己用不著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時,要說“請收下”,不能說“給你".
將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納上;
如果我們在整理物品時,因為物品太多太雜,不知所措。那么可以不斷重復使用三分法。
每次只將物品分為三類。然后在某一類中,再次分成更小的三類。
經過不斷地重復,可以實現物品的精確分類。
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
七: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七成即可,留出三成作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五: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五成即可,這是為了從美觀上看。
一: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需要放一成東西即可,放的是最低限度的東西,這樣主次程序一目了然。
通過這種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自已喜歡的物品,這樣“掃、擦、刷”的工作會變得輕松和快樂,也會切實感受到自已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原則:
只需一個動作原則。拿東西時,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動作就能完成,例如把容器的蓋子去掉。
自由自立自在法則?!白粤ⅰ?,有意識地讓物品“立起來”。例如毛巾搭起來?!白杂伞?,指選擇的自由,注意物品的擺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選擇。“自在”,疊的物品不會塌,不會散,自在地放。對于不能立不能豎的物品,可以卷起來。例如胖次。
5.看不見的世界正在變化
這個階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會再允許房間出現亂糟糟的情況了。維護住所與生活的有序已經變成了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
提示:擁有是深信不疑的錯覺。要從“擁有”這個觀念中解放出來。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與物品的正確關系: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菫閿?/b>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為舍
物品位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為離
主角是我們自已,而不是物品。
初級的斷舍離,是當收拾了物品后,我們會不然而然地心情變得輕松了。
而更高的大師級別,是通過精挑細選自已喜愛的物品,挖掘出全新的自已,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同時也在不斷地自我肯定和恢復自信。
通過反復的清理行為,我們的頭腦和心情也能變得清爽起來,也能整頓好客觀環境的氣場。因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