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里,我問坐在正對面的小男孩“你爸會罵你?”他不加思索地回復“我爸不罵我。”
男孩的爸爸,是我的親哥。
原來,我一直避諱跟人提起父親,直到近兩年才漸漸釋懷。過年的時候,跟朋友談起父母,還講到父親打罵我哥的一些舊事,有那么一兩件甚是“過火”,以至于成年后偶來夢里,還是心緊神慌。
或許因為有了共同的成長記憶、個體感受和反思,待我們各自為人父母時,就能產生許多不謀而”合”。我自己也是鮮少責罵孩子,好像天然地就喪失了這部分能力。而我的孩子因為很少挨罵,對外部強勢的責問和批評反而不懼怕不敏感。
我以為,對于孩子,父母的打罵和持續嘮叨是一種剝奪,剝奪了他們本來就很脆弱的尊嚴。當尊嚴已經失去,被打罵、責備而匡正的行為又有什么價值?沒有尊嚴的“正確”又是什么?
當然,膩愛過度也是一種剝奪,剝奪了孩子在正常的外部環境下自然成長和自我修正的機會,甚至阻礙或拖延他們獨立人格的構建。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如果你們已經相遇,就是一件值得喜悅和珍惜的事。如何更好的珍惜,如何得到更多快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地相互探討,也需要一程接一程的修行。
祝所有的朋友們--節日快樂!
20160214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