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無憂無慮的年紀,對我來說,大概是在上大學之前吧。上大學之后,焦慮迷茫感越來越強烈。
大學四年,工作五年,無數次的失眠、心慌、焦慮、恐懼,好像生活的一切自己怎么抓都抓不住,現在印象最深有這么幾次:
一次是第一次和女朋友吵架說分手的時候;第二次是畢業面臨就業被朋友騙的時候;第三次是盡最大努力換工作地方被領導以各種借口無形阻攔的時候。
每一次,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這三次,我都覺得世界仿佛是黑暗的,了無生趣的,而我就在黑漆漆的天地里面轉呀轉,毫無看到光明的希望。我多么希望有一只手從暗黑中生出來,而那只手,發著晶瑩剔透的光輝,加上一個聲音,對我說,拉著我的手,我帶你走出黑暗。
可是并沒有,我跟網友聊天,她大我十幾歲,對人生似乎也更為開闊和豁達,她對我說:當你最迷茫,最無助,最焦慮,對未來感到恐懼的時候,就看書吧。
于是每次開始拷問人生究竟有何意義時,啥也不干,捧著她推薦給我的那些書,一本一本的開始看起來。
跟隨作者的思緒,我沉浸在了作者筆下的世界里,仿佛書上的每個字都是有溫度的,他慢慢的暖了一顆將要冰冷的心,當心房變暖了之后,似乎覺得生命本來就應該有其應有的溫度,周圍的世界也變的安靜了下來。
就這樣,一本、兩本、三本.....我看了很多很多的書,并慢慢的愛上了看書。
作為普羅眾生之中的一員,我們每天都在和心魔作斗爭。我們用了很多方式: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來一次聲嘶力竭的KTV喊麥,或者依偎在愛人的懷里喃呢尋求慰藉,或在健身房瘋狂的揮汗如雨......
但是,這些都是來源于外界的刺激,效果只是暫時的,我們需要一種由內而外的心靈的刺激,看書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方式。
這類書籍都是用別人的故事來觸動我們,讓我們開啟自己內心的覺醒。
在我看的幾百本書中,關于心靈慰藉方面的,覺得迫切想推薦給大家的,有這么6本,分享一下。書中人物跟你我一樣都曾在追求中迷茫,當你曾有類似經歷,你便會與之產生共鳴,理解他們為何做出那樣的選擇。
所以,在你焦慮迷茫到炸的時候,不必刻意找個安靜的地方,以你最舒服的方式,或坐著或躺著,抱一本開始讀吧,一定會撫慰你那翻江倒海的心和無處安放的靈魂。
“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1.《月亮和六便士》
作者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雖然這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有著經久不衰,我想莫過于他治愈般的現實價值。是拼命抓取觸碰不到的月亮還是低頭撿下6便士,引發一代又一代彷徨著的人無盡的思考。
當我讀這本書前面情節的時候,并沒有被吸引的感覺,但當我讀到斯特克里蘭德,這個在倫敦有著美滿的家庭、收入不錯的證券經紀人毅然決然的離開家庭,只身來到巴黎學畫尋夢的轉折時,被深深的吸引了,一口氣讀完。
邊讀邊思考,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從小便離家住校,一路求學,大學畢業,先是在北京,后來來到這個十八線小城,過著離父母越來越遠的生活,每天像機器似的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時間吃飯、睡覺。
要是我像書中的主人公斯特克利蘭德跑這么遠是為了尋夢還好,可我不是,我僅僅是為了養活自己,為了僅夠正常生活的工資任由生命無端地流逝在離父母很遙遠的他鄉。我有很多的夢想與興趣,但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向往詩和遠方。
可是劇中的主人公并沒有得到善終,他來到南太平洋小島塔希提,畫賣不出去,也沒有多少人欣賞他的畫,窮困潦倒病死。但死后,他的畫成為名垂畫史的天才。
多么接近于接近于現實,放棄一切追夢的孩子并沒有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想要的生活。
簡單而深刻。
毛姆給我們真實刻畫了人生的兩種選擇:是循規蹈矩、乏味但平靜的生活,還是遵從內心的愿望?不管你選擇哪一種,你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不管你多少歲,都要讀讀這本書。
因為如你所知,世界是復雜的,價值觀是多樣的,一定要找到你喜歡的那一個,走到底。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它是一部哲理小說,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
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到底生命有何意義!既然偷情都能寫得這么詩意,這么藝術,這么堂而皇之,其他二戰伊特勒大屠殺都能得到作者諒解,世上還有什么善惡重輕?
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思考。
“永恒只是一瞬間,剛夠開一個玩笑。”
3.《荒原狼》
這是一本德國、瑞士諾貝爾獎小說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自傳體小說。
讀完這本書我意識到,我的心里有匹荒原狼,在心靈深處肆掠的嗷叫。
其實,每個人最核心的深處,都住著一匹荒原狼。
書中的主人公經歷了認識——痛苦——掙扎——抗爭——放棄——覺悟——重生的過程。
經過畢業工作的這幾年,混跡于形形色色的場合,我熟知了從崇高到卑劣之間的一切,也許我仍不會輕易接受自己和世界。但至少我將不再畫地為牢,在自己苦心營造的小洞穴中面色蒼白,消化不良。
活在大千世界的人們,不要在一開始就以一種自以為孤高傲世的姿態推開世界。帶著幽默與包容,帶著最純真最邪惡的笑容,義無反顧地跳進俗世的海洋中。
終有一天,我們就像書中的那匹荒原狼,會因為自己曾經那簡單粗暴的分類而啞然失笑。當我們學會在骯臟惡俗的鬧市中行走而仍能發現美的閃光之時,心底將愈加柔軟,目光更加堅定。
“淺水喧鬧,深潭無波。”
4.《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美國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
全書分為四個章節: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斯科特從心理醫生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心智成熟的道路道路中,會遇到的種種苦難、挫折,以及如何去正視。
書中很多干貨,比如:如何勝過懼怕,如何戰勝社交中的恐懼,如何解決與家人相處的問題等,教讀者如何在紛繁的生活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培養關于美和快樂的智慧。
開頭的一句話就讓我癡迷:人生苦難重重。這與我二十幾年的人生觀相悖,卻與我二十幾年的人生體驗相同。社會主流價值觀都在宣揚幸福,可有幾人真正活在所謂的幸福之中?后來我懂了,正因為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過的不幸福,才有那么多人去宣揚幸福,追求幸福。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就像是拿著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在一點一點剜掉自己身體上腐爛了的肉。
總之,值得一讀。
“當你可以和不確定性安然共處時,無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開了。”
5.《新世界:靈性的覺醒》
作者艾克哈特·托爾(Eckhart Tolle)。
經由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描繪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類,而我們又如何能夠借助于意識的覺醒,從痛苦之身中破繭而出。
它告訴了我們如何何擺脫痛苦:接納它。允許自己在痛苦爆發的時刻完全地去感受當下的感覺。而隨著全人類覺醒的到來,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將會出現一個新世界——人類不再認同于思想,也就是小我的心智,因而能夠獲得真正的內在自由。
艾克哈特托爾曾經是英國一所大學的教師。雖然生活優裕,卻整日生活在煩惱和痛苦之中。直到有一天早上,他突然開悟了,覺得自己沐浴在光之中。于是他辭去了教職,擺脫一切俗務,每天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讓心靈與自然相通,整整兩年的時間。后來,定居于加拿大,成了西方著名的心靈導師。
“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忙。”
6.《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巴西著名作家保羅·柯艾略的經典寓言式小說。
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圣地亞哥,因為做了兩個相同的尋寶之夢,所以去金字塔尋找寶藏的故事。
書中,他告訴你,“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命運主宰了我們的人生”。它只是個謊言。
人生路上一定要有夢想,一粒沙也有它的世界;
他告訴你,生活在現在才是最幸福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未來,抓住機遇,不讓它在手指尖滑落;
他告訴你,成長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事要冷靜,要認真分析;
他告訴你,要認識心中的另一個自己,目光不要短淺,要能忍受寂寞和孤獨,只要堅強,只要奮斗,我們終究會找到人生路上的財寶。
希望,每個人都能自己掌控生活,而不是一味的相信命運。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多讀書,讀好書。
好看的人兒,點個喜歡? 你會更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