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媽媽們最容易吼叫的幾個場景
1.寫作磨磨唧唧,陪了三個小時了,作業一半還沒寫完,你出去五分鐘,他就在那偷著玩了。
2. 沒有上進心,就算考到班里倒數后三名,老師把家長叫到學校臭罵了幾次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無動于衷。
3. 做事情拖拉,丟三落四,你喊他他跟沒聽見一樣。
4. 沉迷手機和游戲,屢禁不止。
孩子磨磨唧唧、丟三落四等壞毛病的養成,都是源于父母的過度保護。很多父母面對孩子這些壞毛病束手無策,除了大吼大叫拍桌子無計可施,來看看下面這位高情商的媽媽,怎么做的。
11歲的妮可起床后總是磨磨蹭蹭,經常錯過校車。媽媽不希望她在學校挨批評,就開車送她上學。但越是這樣,妮可就越磨蹭,媽媽幾乎每天早晨都要送她上學。媽媽厭煩了妮可的拖拉,然而卻一直開車送她,希望她上課不要遲到,同時祈禱妮可第二天能夠奇跡般地準時出門。
后來,這位媽媽終于明白自己成了妮可的壞習慣的幫兇。而她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保護女兒不受到她所面對的世界給予孩子的壓力。于是,她改變了做法。她承認,準時趕上校車是女兒需要學習的一種技能,否則就會逐漸發展成不尊重別人日程安排的習慣。
某一天,妮可起床之后,媽媽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幫助她趕上校車,而是站到旁邊,把一切都交給妮可。毫不奇怪,妮可錯過了校車。當時,母親沒有拿著外套和車鑰匙沖進來,而是穿著睡衣,慢悠悠地喝著咖啡。一分鐘后,妮可才意識到,媽媽今天早晨不會開車送她。她嚇得哭了起來:“媽媽,我該怎么辦,你要幫助我。”雖然看著女兒擔驚受怕并不舒服,但母親知道,讓妮可知道遲到的自然后果更加重要。于是母親讓女兒坐在那里焦慮了整整五分鐘——這不是一種指責,而是讓女兒冷靜下來思考各種因果聯系。然后,媽媽建議:“讓我們想想解決方案。”幾分鐘后,妮可實事求是地說:“學校已經開始上課了,我只能去老師的辦公室開一張遲到證明。”當天,妮可得到了遲到證,從此以后,她再也沒錯過校車。
這位母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真思考:女兒是否缺乏安排時間的技能,抑或是她有能力管理時間,但沒有看到管理時間的必要?因為母親總會開車送她上學,保護她不被后果傷害。關鍵在于,父母要判斷孩子是缺乏技能,還是由于沒有察覺到后果的可怕而并未采取適當的行為。
媽媽們寧愿每天早上催一萬遍,“快點穿衣服、快點刷牙、快點吃飯啊”,
甚至邊穿衣服邊打孩子,卻不能接受孩子因為無法準時報到而受到老師的責備。
是為什么?
原因很簡單,我們很怕無法控制孩子,擔心這樣他們的生活就會變糟糕。這種無助感觸發了我們的焦慮,使我們訴諸錯誤的方式:剝奪孩子的自主性。我們錯誤地認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會得到更確定的結果。換言之,對孩子實行層層控制是試圖對抗生活的本質,刪除那些固有的風險。
我們控制欲的原動力不僅是自身的焦慮,孩子的焦慮也參與其中。事實上,他們對自己行為后果的焦慮和我們的焦慮會形成一種化合物。
在這個例子里,母親看出,妮可擁有管理時間的能力,但并不覺得需要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得很好,因為媽媽會充當她的司機。顯然,母親的做法對女兒沒有益處。這不是妮可的錯,而是母親在人為干預妮可學習守時的過程。母親在反感開車送女兒上學的時候就應該意識到,如果女兒上學遲到了,后果應由她自己來承擔,而不是由父母來承擔。
我們無法完全回避焦慮,因為它是生活和呼吸的自然組成部分。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如果覺得肚子餓了,就會焦急地哭鬧。如果我們感到孤單,焦慮就會促使我們呼喚父母來安慰我們。如果讓孩子自然地體驗到焦慮,并且達到足夠的“劑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他們的成長。
家長的任務不是消除焦慮,而是監視它,使它既不太少,又不鋪天蓋地。有些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們應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恐懼灌注到他們身上。通過適當的指導,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能夠學會處理自己的焦慮。父母需要認識到,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自然憂慮不僅沒有關系,而且還很有益處。當然,前提是可能需要父母的適當干預,以確保不會發生意外。
父母無論是把自己的焦慮卸到孩子身上,還是保護孩子不受自身行為引發的自然后果的影響,都是在剝奪孩子發現自身韌性的能力。相反地,如果讓兒童感到適當的焦慮,比如面對一個似乎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尋求解決辦法。
如果母親希望取代焦慮自然發生的過程,妮可就沒有機會學會時間管理。給女兒適度的警告,她就不會再讓母親做司機,并且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自律優勢。
父母需要認識到,當我們無法確定孩子是否掌握了緩沖緊急事件的技能時,應該讓他們面對失敗的情況。與其處處為孩子安排好,不如給他們一定的考驗,以便幫助他們發展應付不同情況的能力。
妮可在一天之內就學會了母親此前很久都沒能讓她接受的教訓,這是因為母親讓她直接面對遲到的自然后果——而后果是最好的老師。我發現,很多家長都不愿意這樣做,因為他們致力于營造“好父母”的光輝形象,不肯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但這樣做反而稱不上是真正的好父母。他們試圖延緩孩子面對自己行為后果的憂慮,這其實是扼殺了讓孩子真正成長的機會;與此同時,如果父母還要對孩子大呼小叫、嚴厲譴責,那么父母和子女的焦慮水平都會飆升。
習慣在孩子快要遲到時送他們上學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不愿意讓遲到的后果生效,至少也應該平靜地把孩子送到學校,不要抱怨。一面在口頭上痛斥孩子的行為,一面在行動上加以默許,這樣做會加倍地傷害孩子。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一致性。關于紀律的書強調一致性,我也想強調一致性,一致性意味著父母要始終堅持和維護自己的意志,但它并不等同于經常告訴孩子們應該怎么辦。一致性是指,我們的言辭要和我們最深切的感受以及現實的情況保持一致。一致性需要我們明確意圖,針對現實情況。當我們尊重現實的時候,我們的話語自然就帶有權威性。
之前對于妮可的磨蹭,她母親既沒有申明自己的意圖,也沒有與現實保持一致。這就是她表現得軟弱無力、在批評和保護孩子之間猶豫不決的原因。焦慮導致母親無法看到女兒行為的后果,盡管它們已經呈現在她的眼前。她一直在向女兒傳達雙重信息,這對孩子來說具有毀滅性。
我們怎么能在自相矛盾之中教導孩子呢?只有與孩子的互動保持明確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地教導孩子。一面在口頭上痛斥孩子的行為,一面在行動上加以默許,這樣做會加倍地傷害孩子。一旦父母意識到人為干預和自然后果的效應是截然不同的,就需要確定各種情況導致的自然后果,然后在讓自然后果生效方面保持一致性。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在墻上畫畫,有效的糾正方法并非拿走孩子的顏料或者不讓他玩電腦。我們應該讓孩子面對這件事的自然后果,讓他們知道清理墻面有多么麻煩,所以要在正確的地方畫畫。如果孩子不吃飯,就讓他們挨餓,直到他們和父母一起制定出有效的飲食計劃為止。如果孩子不寫作業,不要催促,讓他們第二天直接和老師解釋,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補作業。如果孩子不按時睡覺,第二天不要叫他,讓他睡到自然醒,自己承擔后果。
如你所見,在每種情況下,結果都會自然出現,并通過環境的直接反饋給孩子教訓。直接和即時的反饋是最好的老師,人為的“紀律”永遠無法與其有效性媲美。其實,這種方法非常簡單,只是執行起來很難,它需要我們允許后果自然呈現,而不是運用傳統的紀律來約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