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產品經理入門是從學習畫原型和寫PRD開始的,有的PRD文檔寫的如日記格式一般,50多頁以上,這樣的方式是不建議的。為什么呢?因為在沒有弄明白為什么要干的時候,就開始畫原型、想交互、梳理邏輯,即使這些工作做得再好,評審不通過,也需要重重新再來。做好產品,需要對需求有很好的認識。閆榮老師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他對需求的理解——
1、如何理解需求
2、如何判斷需求的真偽
3、如何判斷需求的強弱
4、需求的層次及建議
5、需求的加減乘除和點法
1、如何認識需求:
市面上有關于需求的好多模型,如李叫獸總結的三角模型:需求=缺乏感+目標物+能力。
舉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模型:我現在餓了(缺乏感),想買一個面包充饑(目標物),然后去樓下小賣部,花10塊錢買了兩包子(能力),吃飽了,饑餓的缺乏感也就解決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需求鏈條或者閉環,三者缺一不可。
在這個完整的需求鏈條中,需求的動力引擎是感知差距,這個差距指的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自己與自己之間的差距,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差距,自己跟一群人之間的差距。
產品經理sense指的就是對這種差距感知的敏銳度,知道差了什么東西,想要什么東西。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要對產品需求的感知差距的有很好的把握,這一塊是比較難把握的,也是需要不斷學習提高的。跟人有關的感知差距,主要是解決焦慮,缺乏感的問題,因為人最大的需求,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推薦一本書《銀座媽媽桑教你讀心術》,這本書中提到,人這一生其實都在解決不安焦慮的問題。
2、怎么去判斷需求的真偽:
需求真偽的判斷一直是產品圈乃至整個互聯網圈最頭疼的問題。那如何判斷產品需求的真偽呢?
關于這個問題,閆榮老師類比資產收益率ROI給我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公式來判斷需求的真偽:
需求真偽 = 效益價值/行動成本= 你能得到的東西/你要付出的成本
需求真偽結果判斷:
結果≥3:靠譜真實需求
1≤結果<3:一般真實需求
0≤結果<1:偽需求
為什么是3呢?這個是從 用戶終身價值≥3倍用戶獲取成本來判斷產品或項目靠譜這一個數據標準衍生推導而來的。
另外3也是一個很神奇的數字,比如電商毛利率,低于30%,不賺錢;比如VC去看項目,收入/成本>3,會很靠譜。
3、如何判斷需求的強弱
我們如何判斷一個需求是強需求還是弱需求呢?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其實我們可以借用一個公司來判斷:需求強弱 = 用戶密度 * 使用頻度*強度(客單價)
借用這個公式我們對常見的互聯網打法——高頻打低頻,一維打多維 是否有效,對外賣、上門洗車等產品市場容量大小,有一個很好的判斷。
4、需求的層次及建議
常見的需求層次有三類:痛點、癢點和興奮點,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這三個層次:痛點是止痛藥,癢點是維生素,興奮點是咖啡因。
我們做產品,當產品上線的時候,要有1-2個興奮點,尤其是新產品的上線。
分析需求層次的時候,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一個是傳感器,另一個是終端載體。移動互聯網中,能不能很好的使用傳感器,打造興奮點功能,如搖一搖、咻一咻等,很重要;終端載體不同,交互差異特別大,交互方式會有很大不同。
5、需求的加減乘除法:
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經常聽的一句話是:需求要做減法,聽著很有道理,但是為什么還是做不出一款好產品呢?
其實要從需求轉化為產品功能,不光要有減法,還有有加法、乘法、除法以及點法。
減法:可以理解為減掉那些覆蓋用戶密度小、使用頻次低、使用強度弱的需求,也可以理解為減掉不必要的功能。
減法要訣在于:砍砍砍,給產品瘦個身。
加法:可以理解為增加的興奮點功能,也可以理解為用戶帶來新鮮感和愉悅感的功能。加法要訣在于:爽爽爽,給產品加點料。
乘法:可以理解為不斷提高為用戶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可以理解為指數倍放大產品的價值。乘法要訣在于:效率效率再效率,給產品附點能。
除法:可以理解為將用戶完成任務的步驟拆分,也可以理解為將不必要的功能拆掉,也可以理解為將復雜的操作變得簡單。除法的要訣在于:簡單簡單再簡單,給產品整個容。
點法:是將用戶的核心需求聚焦,也可以理解為將用戶最缺乏、最饑渴的需求單點突破,將核心功能做到極致;
點法的要訣在于:就是精進、精進、再精進,給產品帶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