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 ? ? ? 第一條,“事父母幾諫”。“幾”,念平聲,輕微、婉轉的意思。侍奉父母,看見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輕微婉轉地諫勸。“見志不從”,如果他們不聽我的,不聽就算了,“又敬不違”,還是恭恭敬敬,不觸犯他們。“勞而不怨”,雖然憂愁,但是不怨恨。這條針對性很強,因為人們很容易因為跟父母的意見沖突,就心生怨恨。
? ? ? ? ? 第二條,“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要出遠門,如果需要出,必須讓父母明確知道你在哪兒,說去深圳,就不要跑去北京;張居正還補充講一點:“古之孝子,不登高,不臨深,出必告,反必面。” 先說這“出必告,反必面”。出門時一定跟父母說一聲,我去哪里哪里,去哪個同學家玩,大概什么時候回來。回來時則馬上去父母房間報個到——我回來啦!我也是這么要求我孩子的。孔子講孝,首先不是你能為父母做什么貢獻,而是你不要讓父母替你操心。
? ? ? ? ? 再說這“不登高,不臨深”。就是不會去登珠穆朗瑪峰,也不會跑到萬丈深淵邊上站著。總之不去做有生命危險的極限或探險運動。那運動有危險,再怎么好玩兒,我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丟下父母怎么辦?不去。
? ? ? ? 第三條,“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個在第一章講過了,不重復。
? ? ? ? ? 第四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也因為父母的衰老而恐懼,來日無多,隨時就可能子欲孝而親不在,能不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