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寫給孩子的詩詞教育書,分“詩篇”和“詞篇”兩冊。
摒棄傳統的字、詞、句意解釋為主要內容的詩詞講解模式,通過“場景、感情、詩(詞)人、意象、格律”等五種元素,逐一解析詩詞知識。
每章講透一個知識點的同時,還會選一首經典作品進行解讀,讓初學者輕松學習詩詞專業知識,領略詩詞魅力。
用搭積木的方式講解詩詞創作過程,用封“班干部”的方式介紹歷史上那些著名詩(詞)人,用口訣的方式讓孩子理解韻腳,有典故、有歷史、有人物、有知識,讓你“談笑間”看穿海量詩詞。
每冊書均包含一百五十首詩或詞,既有教材中的必讀篇目,又有相應的知識延展;
重點解析的作品以人們熟悉的篇目為主,但又避開最簡單的“口水詩詞”,?保證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能各取所需,學有所獲。
作者介紹:
序言:
唐詩宋詞,是中華傳統文化桂冠上兩顆耀眼的明珠。這兩顆明珠的功用,不只在遠觀——供后人遠遠地觀瞻敬仰,更在于近玩——讓我們細細地品鑒、涵詠、摹習。在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的吟賞把玩之中,不斷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最終將詩詞內化為自身的涵養,從而由內而外地煥發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神采來,這,便是詩詞澤被后世的千秋功德之所在。
好的東西,自然會有識貨的老師來熱心地介紹給有上進心的同學,這就是唐詩宋詞各式各樣的選本、讀本、注釋本汗牛充棟的原因。那么多的名家名作,選哪些、怎么講,如何才能獨樹一幟,這當然很考驗老師的識見、水平和講解能力,同時,這也跟讀者的層次有很緊密的關系——同一位老師,給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上課,準備的課件必定是不一樣的。如果老師能夠針對不同的受眾做到因材施教,那么他(她)就堪稱好老師。野狐貍的《五堂詩詞課》是他課子之余收獲的成果,是講給低齡小讀者聽的課。為了做到“深入淺出”,讓大家聽得懂、感興趣,他是很動了一番腦筋的。
語言上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表述上盡量做到生動有趣,包括對詩人詞人用現代課堂上的班干部稱謂來增加代入感,拉近古代作家與小讀者的距離,這些,都是“深入淺出”的顯性體現,但還不是《五堂詩詞課》最有特色的地方。《五堂詩詞課》的別出心裁,體現在“五堂”上。野狐貍將“詩詞”進行了一番拆解、總結、歸納,最后從“場景”“感情”“意象”“詩(詞)人”“格律”五個元素,對詩詞作品進行了各有側重的分析和解讀。所謂的“五堂”,就是這五個元素。從前,佛教徒有這樣的規定:如果有人要出家,必須要接受早殿、晚殿“五堂功課”所要背誦的經文的考核,“五堂功課”是佛門弟子所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也許在野狐貍看來,“場景”“感情”“意象”“詩(詞)人”“格律”這五個元素,是通向詩詞內在構造的五個最具有識別度的、最容易讓小讀者把握的通道。那么,熟練掌握這五個元素的識別、拆解、拼搭——就像搭積木那樣玩得得心應手,也可以說是學習詩詞所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了。
不能不說野狐貍是聰明的。比如他所提煉的“場景”元素,選講的詩分別展現了“離別”“思鄉”“邊塞”“詠物”“山水”“懷古”“憂民”“田園”等場景,這些場景呢,學過古代文學理論的人知道,其實就是作品的不同題材,但是小讀者不是創作者,跟他們說“題材”實在太違和,不如說“場景”,更容易理解,調動他們人生中極其有限的場景體驗,去產生聯想和代入,這顯然是更好的欣賞者的立場。不同的“場景”,就會生發出諸如“豁達”“悲傷”“喜悅”“思念”“厭惡”“激昂”等“感情”。而“場景”的在場者,“感情”的宣泄者,那便是“詩(詞)人”。因此,“場景”“感情”“詩(詞)人”這三個元素,是主體與客體、主體通過客體而展現出的三位一體,是詩與詞的基本要素。按理說,這三者也是一切文學作品的要素,但對于中國古典詩詞來說,“景”與“人”“情”的聯結顯得更緊密、更基本。因為對于絕句、律詩、長短句這樣篇幅有限的文學體裁來說,“借景抒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是一種最為經濟的表達手法,能起到立意高遠、含蘊深刻、意味雋永的藝術效果,因此也成為中國古典詩人們的一種表達習慣。換句話說,中國歷代的詩人詞人,更喜歡通過具體的場景、物象來傳達他內心的所思所想,這與“以物觀心”“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也是相吻合的。因此,把“場景”“感情”“詩(詞)人”當作古典詩詞的基本要素,應該說是很恰當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以物觀心”“借景抒情”這樣的詩心,其實更貼近童心。孩童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則有待建立,而“以物觀心”“借景抒情”,正是借助具體物象、形象,來表現思想、情感和某些抽象概念的藝術手法。從這個層面來看,把“場景”這塊積木拆分出來,交到孩子們的手里讓他把玩,也是很符合小讀者的身份的。
正因為景物在中國詩詞中的重要性,“五堂”在“場景”之外又專門析出了一堂“意象”課。“意象”是什么呢?簡單說來,就是您眼睛看到的某個具體的物象,比如柳樹,但是呢,又不止是那一棵柳樹,還是你看著那在風中搖擺的柳枝時心里蕩漾起的某種情調。這種情調,與楊柳依依的物態有關,由此聯想到與親朋分手時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這種情調,還與民俗文化、詩意的累代積淀傳承有關,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而歷代的詩人也借反復詠柳而疊加這種惜離別的、有些傷感又不失美好的情調,以至于到了后代,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人一看到“柳”這個東西,腦海里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一連串相關情調的聯想。這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柳不是柳”。因此“意象”,是具體物象經過心靈的滋養、放大而呈現出的更高級的那個有些真實又有些朦朧的物象或形象,它自帶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能量附加值而魅力別具。通過野狐貍的引導,小朋友會發現梅花、菊花、蟬、杜鵑、江水、月亮等這些東西,是如何散發出獨特的中國韻味兒來的。通過對這些“意象”的初步欣賞,小讀者才能進一步踏上它的進階,領會“意境”之美。
中國古典詩詞有著與別國詩歌不一樣的獨特的韻律美感,這是遵從漢字的四聲和韻對技巧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形式美。因此“格律”也是“五堂”詩詞課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堂。詩詞的格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很復雜。野狐貍不是詩詞研究專業出身,但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反而沒有一些詩詞專家惟恐掛一漏萬的擔憂,而有著一種旁觀者清的化繁就簡的決斷干練。詩卷的格律篇依韻選詩,還算是比較容易操作;詞的格律本來就比詩要復雜得多,對于原本沒有經過辯平仄、對對子這樣基礎訓練的小讀者來說,要在詞卷的格律篇中做到深入淺出,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的。但好在書中介紹的那些基本的格律常識,對于初學者而言已經足夠。而且,雖然野狐貍基本回避了“詞與音樂的關系”這個復雜的專業話題,但是詞卷格律的“凄婉”“豪邁”“優美”等諸章,其實依循的還是詞人“擇聲情填詞”這個原則。因此,即便從專業角度,野狐貍這樣的安排也還是得當的。
在我看來,《五堂詩詞課》最首要的意義在于方法論意義。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就是給人一種方法、一套工具。在這本書中,野狐貍運用模型法思維,展示了五塊積木把玩唐詩宋詩的一套方法。至于具體怎么把玩、把玩得如何,您不妨帶著孩子向書中細看;而如果您受此啟發、教會了孩子五堂把玩法,那么,哪怕書里沒有講解到的唐詩宋詩篇目,或許也都可以拿來拆解分析把玩一番了。這,可以說是《五堂詩詞課》超脫于一般詩詞選讀本而別具價值的地方。為此,我很樂意把這本書推介給您和您的孩子。
??????????????????????????????????????吳蓓
二0二0年春于杭州城西瓣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