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微信小程序自發布以來,一直強調是為了服務線下門店的業務場景。
背景2:今天去門店消費,付款時門店營業員先問我是否為會員。
在這個場景下,假設我是會員,我需要
- 在發現,進入小程序;
- 找到商家小程序,打開;
- 找到會員碼出示入口,出示會員碼(商戶的會員碼非微信原生會員卡);
- 被掃;
- 關閉小程序;
- 前往我的,打開;
- 付款,出示付款二維碼;
- 被掃;
- 再假設需要輸入密碼,輸入密碼確認。
疑問:當第4步完成后,小程序這么重視線下業務,且該項目在內部地位重要,為什么不出跳轉接口——類似微信會員卡的【微信支付】外鏈跳轉至付款界面,省下三個步驟?
揣測:
先上結論:這個功能戰略上沒必要,業務上有取舍——不做開發。
- 原生卡也是微信在推的業務,是微信商戶生態的重要環節,支付被掃界面的調用,已經在原生卡被滿足,除此之外的線下調用場景很少。支付和原生卡結合,倒逼商戶把線下會員放到微信會員卡體系來。
- 支付是政策監管的重點地帶,不會也不允許輕易放出來;
- 看似省去三個步驟,實際耗費資源影響布局,完全沒有必要。
自問自答思考:
- 線下門店場景錯綜復雜,支付、會員、券碼等系統可能會用到多家服務商,微信僅是其中一個渠道,例如支付就存在微信支付、支付寶、銀聯、現金等渠道;要把辨別會員身份、扣減積分、使用折扣券、支付這條線打通,小商戶沒技術大商戶太耗資源,整合所有業務的中臺還不存在;
- 作為體驗者關閉小程序再去付款,且商戶不做補貼小程序不做補貼,打開小程序的可能性較弱,于商戶的會員體系無益,于小程序的流量入口無益。節省3-4步流程,這個需求或許小眾,但體驗上對小程序的流量增長會有很大提升;
- 小程序和線下門店的結合度還不夠深入,能拿得出手的小程序都集中在餐飲、交通行業,對于把會員玩的溜轉的商超體系仍需探索。
深度思考:拆分盡可能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