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吧友在禮泉吧發貼詢問,有沒有去涇河岸邊的班車時,我正在思考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問題是:唐僧為什么要去西天取經?孫悟空為何取名悟空?
因此,吧友是誰?別人又是怎么回復的,我沒有細看,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問題中。
《西游記》原著我看過一遍,且在小學四年級時,當時許多字不認識,半文言的語句也不理解,只是憑好奇硬著頭皮看完了全部,留下的印象并不多。86版的電視連續劇倒看了幾遍,我想與大多人一樣,也是看熱鬧而已,對于這部典籍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根本沒有認真的思考。
這些年網絡論壇的興起,致使全民討論經典名著,討論《西游記》深層意義的各家學說亦有很多。當然,各人閱歷不同,思想深度不一,視角也不一樣。
而我對于這問題的思考,是源于自己靈魂的痛苦。想想活了大半輩子了,尤其在當下的信息智能時代,機器代替了人腦,物質充塞了意識,萬花筒般的生活,一時間令人浮躁不安無所適從。因此,怎樣能讓自己活得內心充實?讓生活更有意義?成了我思想中不斷地追問。
現實里,與一幫人聚會狂飲,結伴旅行,短暫的狂喜過后是無邊的孤獨;網絡中,與好友聊天,與群友聊天,與各大論壇互動,與游戲較勁,沖浪一番關閉屏幕,眼前仍然是無盡的落寞!
靈魂啊!什么時候能靜若處子,淡定從容?
于是我需要向唐僧樣的去取真經,求得人生心安的大道;要像悟空樣的來去自如,享受作為人應有的大自在。
思考,不斷的思考,在現實中,在網絡中。
概覽完貼吧幾個貼子后,我又打開了QQ。
有人要加好友,老政策,先審核,是男是女?哪里的?品味如何?要得細究,須進空間,如若關閉,一概拒絕。什么事呀?!既然要加好友,關閉空間,就像現實中拒絕我去你家里做客,把我當賊防啊!這等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好在這人門戶大開,起碼說明是個海納百川有胸懷的人,再一看說說,相冊,日志,簡直喜歡的不得了,心下當即涌出:才氣橫溢,格調不俗的贊美之詞。更可敬的是,他解釋網名“長圍巾”的用意為:五四流行長圍巾。五四是什么?五四就是青春與激情,五四就是自由與抗爭。想想那一群圍著長圍巾的人,手牽手,肩并肩的走在大街上,不由令人熱血沸騰,思緒一下走進歷史的深處。
這樣的人不加好友,天理難容!過錯不完全是錯過,錯過卻是最大的過錯。
好友加了就聊上了。他問:去涇河岸邊的羊尾巴溝有沒有班車?于是我立馬想起了貼吧里的貼子,回頭一查,果然同一個網名。貼吧里沒回答他的問題,不知道他在哪里搞到了我的QQ賬號,又在這里提問了。
接下來肯定是詳細的解答。提起涇河,提起羊尾巴溝冰瀑布,我再也熟悉不過了。那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沒有人不熟悉自己故鄉的人和事。另外,向天南海北的朋友們介紹家鄉的人文景觀,也是每個熱愛家鄉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那一刻當我得知他不方便過來游玩的情況后,立馬做出了決定,駕車陪他去。信息發出的時候,我們的相識還不到一小時。
第二天清晨,他如約從咸陽趕過來。初見面,果然氣度不凡,修養有度。我心里欣喜,這朋友交定了。
那天的旅行,除過我們二人,還有文藝女神壯美昭陵作伴。共同的愛好,使我們之間無話不談,從文學到攝影,從藝術到哲學,每個人都有獨到的見解。
羊尾巴溝里,游人如織,涇河岸邊,滄桑依舊。我對旅游的感受是:不要渴求太多的驚喜與發現,以一種平常心去對待。旅行最大的意義就是:風景在路上。另外,與誰去?談什么?也是決定心情是否愉悅的關鍵。
一路游玩時我的思想并未閑著,仍然在思考著《西游記》的故事。與他們談話,我時不時述說自己對修身養性的一些理解,我總想讓自己的感悟能引起朋友們的共鳴。
游完熱鬧的羊尾巴溝后,我又帶著他們游了莊頭河村的寺溝。同樣是滄桑的涇河,同樣是晶瑩剔透的冰的世界,可寺溝里安靜極了。空曠的深谷,猙獰的怪石,佇立的冰柱,潺潺的流水,呈現一種自自然然的狀態。有幾陣我想吼幾句秦腔或者陜北民歌,以打破那種寧靜,證明我來過,但往往唱不了幾句就噎住了。溝底的空,溝底的深邃,仿佛告訴我,人不管怎樣的表現,在自然面前你總是卑微的。這亦讓我想起了自己寫羊尾巴溝的詩句:生命在羊尾巴溝里,倒立,垂直,晶瑩,淙淙,你愛與不愛,你來與不來,它都在那里,靜謐,不名。
是啊!自然就在那里,何須你的聒噪?人生的所為,又何須自己的賣弄?
偏偏的,有些人最愛賣弄,賣弄自己與名人喝過茶吃過飯合過影;賣弄自己收藏了多少名人字畫得到了多少權勢者的饋贈;賣弄吹捧著與自己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所謂名人們的所為。而這一切的賣弄里,唯獨沒有自己實實在在的干貨;也在這一切的賣弄里,很是蘊含著自己靈魂的卑瑣與孤獨的實相。
何必如此呢?你能不能讓朋友圈清靜一些?純粹一些?你能不能把瘋狂向外追求的浮躁變為向內追求的沉穩?
其實說人者都是說自己,每次當我自省的時候,我都會發現自己其實更是俗不可耐!
好吧,真正的好朋友之間是一種默契,真正的游玩是一種感受。人所有的作為,天地人都在看,無需自己再用過多的語言包裝。
那天與朋友們的游玩是成功順利的,所有的友情已融入故鄉的風景中。相逢何必曾相識,繁華過后,一切都要歸于平寂,我還是繼續思索《西游記》的故事吧。
天涯論壇網友說:“當時中國只有小乘佛法,小乘只能渡己卻不能渡人,所以唐僧只有去佛教發源地去求取度己度人的大乘佛法”。這段話似乎讓我明白了第一個問題。
百度百科摘錄:“《道德經》開篇所說:道,可道,非常道。洞悉人性,就是大道。最后我們悟到了什么?如果可以明白地講出來,恐怕離開真正的領悟,也就越去越遠了。還是只在心里留下個“空”字,讓已收獲到的、領悟到的,化作一片虛空。于是,這個“空”,也算是最終要達到的一個境界吧”。看完這段話,,使我又似乎解開了第二個問題。
由此,我所思考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人生要追求所謂的大乘佛法的道,追求的方法就是“悟空”。
空,何嘗不是故鄉的深溝;空,又何嘗不是一種胸懷。
明白了這些道理,忽然我的感觸來了——唐僧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而我呢?
算了!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網友長圍巾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