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何為“文體思維”?
? ? ? ? 用王榮生的話來說就是“把小說當小說讀,把詩歌當詩歌讀,把散文當散文讀,不僅是閱讀取向,而且預示著各自不同的閱讀方法”。在平時的課堂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老師會把童話上成寓言,只關注到了寓言背后的深刻的寓意,而忽視了童話語言的特點;也不乏看到有老師上說明文上成感動中國的樣子,把說明性的文字上成抒情性的文字——這樣其實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方向。
? ? ? ? 文體思維,引領與文本對話。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什么呢?是人與語言的內在交流這種交流,語言學家把它稱之為語言主體與語言課題的之間的信息轉換,心理學家把它稱之為童話或送話,哲學家把它稱之為對話。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第4單元:
? ? ? ? (一)人文主題:志向與心愿
? ? ? ? 個人層面:《古詩三首》中的三位詩人,李賀、于謙、鄭謝分別借駿馬石灰竹石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心愿。
? ? ? ? 政黨層面:表達中國共產黨及共產黨人的志向和心愿。本單元體現了鮮明的政黨文化和家國情懷。
? ? ? ? 本單元所選詩文均寫到了“死”。單元導語引用了文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了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妒乙鳌穼懙搅耸业臓奚医洑v了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等重重考驗,最后要留清白在人間。《16年前的回憶》中的李大釗,《為人民服務》中的張思德,《金色的魚鉤》中的老班長都是為了革命理想,為了人民所做的犧牲。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用到了“死得其所”這個詞,這個“所”就是價值。教學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和積累來說一說這個詞語的意思。這時候我們有必要聯系六年級上冊臧克家的那首詩《有的人》中的那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P于生與死的思考,我覺得我們是可以引導六年級的學生對這一話題進行一個思辨的。
? ? ? ? (二)語文要素:找準新的生長點
? ? ? ? 閱讀時,關注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 ? ? ? 針對這兩條語文要素我們應該看得出來,第一條關注神態、言行的描寫,其實是讓我們關注文本之中的神態言行的描寫,聯系上下文的語境來體會人物的品質。那么第二條則是要聯系文本之外、但是與文本相關的語境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無論是上下文的語境,還是與課文相關的課文之外的語境,都要作用于學生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體會人物的品質,才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果游離于語境之外,游離于學生的心理環境之外,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走偏了道。
? ? ? ? 要素1.新的生長點在哪兒?
? ? ? ? 四上: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
? ? ? ? 四下: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品質;
? ? ? ? 五下: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
? ? ? ? 六下:閱讀時,關注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
? ? ? ? ——從體會人物的心情到感受人物品質,再到體會人物品質,它是有生產點在里面的。
? ? ? ? 要素2.新的生長點在哪兒?
? ? ? ? “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對六上“借助相關內容理解相關課文內容”的發展。從“理解”到“加深”,體現查閱資料的目的性、探究性。
? ? ? ? (三)本單元整體教學規劃
? ? ? ? 基于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雙線”建構教學框架,運用文體思維優化閱讀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和《金色的魚鉤》是敘事性作品,通過人物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豆旁娙住窇プ≡姼璧囊庀?,理解詩人所寄予的情感和志向。《為人民服務》是議論性文章,應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觀點和表達藝術,由讀引寫,遷移教好習作《心愿》,多角度構思選用適合的表達方式。
? ? ? ? (四)抓住審美意向教古詩
? ? ? ? 三首詩都是借助自然界的事物來表達“志向與心愿”的。應主要抓住事物的形象(行的感知),找到所寫事物與詩人表達感情之間的相似聯系(E的揣摩),進而讓學生的心和作者的情感在同一頻道跳動(情的投射)。從行的感知到易的揣摩,到情的投射,引導學生就這么樣的走幾個來回,我們就是抓住了這首詩的詩性。
? ? ? ? 策略1.喚醒形象理解所寫事物情景語義。
? ? ? ? 教學《馬詩》,可以設問,這是一匹怎樣的馬?——戰馬從“大漠”“燕山”“鉤”等意向可以看出;渴望建功立業的馬。“大漠沙如雪”,讀此詩是不是就有一種肅殺的感覺,一提到大漠多與邊塞有關?!把嗌皆滤沏^”,燕山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燕山”也成了一種文化符號;這里的“鉤”是月亮,我們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呢?像小船,像香蕉,像鐮刀……而李賀聯想到的卻是一把金鉤。我們知道吳溝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是吳國的利器,是以青銅鑄成的,是冷兵器的典范,充滿了一種傳奇的色彩,寫入詩篇就成了馳騁疆場,立志報國的一種精神的象征——從“大漠”“燕山”“鉤”這些詞語可以看出來,這個馬它是一匹戰馬。它是一匹怎樣的戰馬呢?它是一匹馳騁疆場,立志報國的戰馬,是一匹渴望建功立業的戰馬。最后兩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青秋”,一個“何當”將話題一轉說明了這一幕只是駿馬的一種美好的愿望,它既沒有金絡腦,也沒有踏青秋——這里就寄予了詩人的一種情感在里面了。
? ? ? ? 《石灰吟》一詩作者連用了三個四字詞語,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描繪了石灰所經歷的嚴峻的考驗。《竹石》“立根原在破巖中”一個“破”字顯示了它的生存之艱難,“咬定”而寫出了竹子的韌勁兒,任你千磨萬擊,任你東西南北風,竹子始終不倒。也想到了這次的疫情,中國人不也表現出來了這樣的精神嗎?
? ? ? ? 策略2.知人論世,理解事物所表達的隱喻義。
? ? ? ? 既然這樣的詩是借物自喻,托物言志,那么就必須要知道詩人的生平,知道它們分別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創作這三首詩的:李賀生平及創作組詩《馬》;結合于謙兩袖清風等故事,理解石灰的隱喻義;鄭燮喜歡畫竹,由竹子提升到“人格”和“中國人格”層面。
? ? ? ? 策略3.遷移運用引導學生由此即彼想開去。
? ? ? ? 比較:在表達上三首古詩有什么特點?(都是借物自喻,都是借助事物的一種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心愿,這個不難發現,但學生在發現了語文的這個秘密之后,還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得出——語文是什么?語文是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我們掌握了語文的這一有限的手段,然后遷移讓學生學會運用,你的理想和心愿是什么?如果讓你來選擇一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心愿,你會選擇什么呢?讓學生寫一段話或者創作一首古詩??梢越o學生一些詞語,比如:荷花,竹子,秋菊,落葉,野草,胡楊,流星,滴水,螢火,激流……通過給學生這些詞語,讓學生能夠打開一種想象,借助這些自然界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一種心愿或志向,可能有的學生會寫成一首古詩,可能有的學生會寫成一篇散文,但無論哪一種寫法,都是借助自然界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一種志向——由此也讓我們產生這樣一種感悟:無論是古詩教學,還是一般文章的教學,都要讓兒童學習表達,表達能夠讓思考變得清晰)
? ? ? ? 運用:如果讓你選擇一件事物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你會選擇什么呢?讓學生寫一段話或者創作一首古詩。
? ? ? ? 表達,讓思考變得清晰。
? ? ? ? 兒童的思維有什么特點呢?兒童的思維有時“朦朧而沒有一定目的”。何止是兒童思維呢?我們的大部分思維就是這種心游目想,它們飄來、拂過、消散,一種思維如果不能通過詞來表現,不過是個影子,學生產生的想法在心頭閃過之后又將回到“隱蔽的國土”。為了不讓學生的想法回到那個隱蔽的國土,我們就要抓住語文的一些有限的手段來走向無限的運用。
? ? ? ? (五)抓住敘事特點,教學敘事性作品
? ? ? ? 1.《十六年前的回憶》
? ? ? ? 敘事特點:一是敘事視角獨特(是女兒以父親的視角來寫的);二是敘事時間清晰(確切的時間詞一方面表現女兒對父親的去世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作者在敘事時非常謹慎,盡量客觀再現那段歷史,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李大釗同志英勇的事跡);三是敘事情節細膩(發生的環境比較特殊)。在特定背景下人物言行和平常不一樣。
? ? ? ?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們可以設計如下活動。
? ? ? ? 活動一:查一查,了解社會語境。
? ? ? ? A.“我”和李大釗什么關系?
? ? ? ? B.課文中首尾出現“1927年4月28日”這一天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日子;
? ? ? ? C.課文出現“局勢越來越嚴重”,指的是什么局勢,怎樣看出越來越嚴重。
? ? ? ? 其實學生是不大會查閱資料的,這1單元要求學生查閱資料,那么學生該如何去查閱資料呢?查閱資料并不是資料的簡單疊加,越多越好。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通常會讓學生讀一讀他所收集到的信息,那么學生為什么會收集到這些信息?這些信息不能夠加深對這一文本的理解?我們并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然后給他羅列出如上三條問題,讓學生進行查閱。而我們所給出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文本中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這冰山一角,通過查閱資料來看到冰山以下的部分,這樣我們的學生就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 ? ? ? 活動二:找一找,深入文本語境。
? ? ? ?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 ? ? ? 在特殊的環境下,哪些人物的語言、神態、行動和平常不一樣?聚焦看似矛盾的地方,從聯系上下文感悟這其中的原因,體悟李大釗對于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心,無限忠誠以及對親人的柔情。
? ? ? ? 活動三:拓一拓,凸顯文化語境。
? ? ? ? 補充閱讀李大釗的《獄中日記》,在反觀文本中“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 ? ? ? 拓展閱讀“閱讀鏈接”中的《囚歌》。
? ? ? ? 通過《獄中日記》和《囚歌》閱讀,來凸顯一種斗爭的文化,來記錄一種文化的這樣的一種語境。
? ? ? ? 2.《金色的魚鉤》
? ? ? ? 敘事特點:
? ? ? ? 課文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線索清晰,意義深刻。
? ? ? ? 在長征特定的時代語境下,老班長的一些神態、言行和常態不一樣,教學時要聚焦關鍵語言,落實語文要素。
? ? ? ? ? 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樣教學時要抓矛盾,抓特定語境下的非常態。那么哪些語言可以抓呢?
? ? ? ? 活動設計:
? ? ? ? 作為略讀課文,要緊扣語文要素,讓學生自讀自悟;
? ? ? ? 主問題:快速默讀課文,然后和同學交流:老班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來的?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
? ? ? ? (1)和常態不一致的語言。如,老班長的外貌:“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因為全臉數他歲數最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伙兒都叫他老班長?!薄@和我們印象中的快四十歲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樣的,但恰恰能反映出,老班長為了照顧我們這些小病號,殫精竭慮日夜操勞。
? ? ? ? (2)表達人物心跡的語言。如,“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人都交給我,他臨走的時候說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啊,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
? ? ? ? (3)含義深刻的語言。如,“等革命勝利后,一定要把這個閃爍著金色光芒的魚鉤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孫都來瞻仰它?!蔽覀兌贾滥莻€魚鉤是長滿了銹的,長滿了銹的魚鉤會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嗎?不會的。為什么會這樣說呢?這一看似矛盾的表達背后是什么呢?這金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呢?對,是老班長舍己救人這樣的一種革命品質。
? ? ? ? 基于這兩篇敘事性的作品,我們思考一下,如何利用敘事知識來優化活動呢?
? ? ? ? 拓展1:利用敘事知識優化活動
? ? ? ? 中心事件取向的教學→語境取向的教學;
? ? ? ? 故事的表層結構→深層結構;
? ? ? ? 故事時間→話語時間(勻速、加快、中斷、省略等);
? ? ? ? 故事空間→意義空間、審美空間、文化空間;
? ? ? 轉換敘事視角生成對話。
? ? ? ? 拓展2.敘事性文本的類型與教學策略
? ? ? ? 小說:重在抓住矛盾沖突;
? ? ? ? 散文:體會“我”的感情以及我是怎樣表現感情的;
? ? ? ? 童話:和故事中的角色一起想象;
? ? ? ? 寓言:延伸情節,揭示寓意;
? ? ? ? 神話:尋找文本中的“夢”,進入“英雄模式”。
? ? ? ? (六)議論文教學要體現思辨性
? ? ? ? 《為人民服務》圍繞“為人民服務”核心觀點,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的為人民服務。教學重點是了解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論述的,難點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復雜句子之間的關系。具體怎么教?
? ? ? ? 第一步:查背景,明意圖。
? ? ? ? 作者在什么場合、對誰說、說了什么、主要意圖是什么。
? ? ? ? 觀看電影《張思德》片段,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知道這是毛澤東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做的演講。
? ? ? ? 第二步:找觀點,作比較。
? ? ? ? 在學生初讀文章之后,讓學生找到本篇議論文的核心觀點——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之后與生活中的“為人民服務”作比較,明白文中的服務和生活中的服務有什么不同,讓學生仔細讀文,圈劃關鍵詞句。
? ? ? ? 第三步:說方法,明表達。
? ? ? ? 引導學生從內容上轉向文章的表達,去研究毛主席圍繞“完全徹底的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是如何具體論述的。比如:
? ? ? ? (1)引用。引用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來說明“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 ? ? ? (2)對比。如:在論述正確生死觀時,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講人死的意義是不同的。
? ? ? ? (3)關鍵詞。在論述“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時,引導學生關注五個關聯詞——“因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學生在體會朗讀中能夠讀懂使用關聯詞的嚴密、嚴肅和清楚??梢园堰@5個關聯詞去掉,讓學生們再去讀一讀,進行比較,進而領悟復雜的復句之間的關系,這也是議論文論述的嚴密性,通過刪減,通過朗讀來體會關聯詞在文段中的作用。
? ? ? ? (4)排比句。如,論述“為人民利益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時用了排比句“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的原因”,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排比句的氣勢。
? ? ? ? 第四步:巧運用,拓空間。
? ? ? ? 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設計了“課文中的一個警句+例證”的讀寫結合題目。“警句”是《為人民服務》中印象深刻的觀點,“例證”可以從閱讀鏈接、本單元課文,或從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中自由選擇。比如:
? ? ? ?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例證:《十幾年前的回憶》等)
? ?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例證:“閱讀鏈接”等)
? ? ? ? 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例證:《金色的魚鉤》等)
? ? ? ? 議論文:少些知性分析,多些語用實踐。
? ? ? ? (七)基于真實情境進行表達教學(習作)
? ? ? ? 本次習作的內容呼應人文主題,以“心愿”為話題引導學生選材,“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表達”。
? ? ? ? (1)如何多角度打開思路?
? ? ? ? 可以從“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三個視角來表達自己的心愿,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可以在黑板上形成思維導圖。
? ? ? ? (2)如何選擇表達方式?
? ? ? ? 繼續故事、寫信,或者寫日記、寫倡議書、創作詩歌等,小學階段學的所有樣式都可以用上。
? ? ? ? 如果寫記敘文要注意對人物神態、言行等的描寫;如果需要讓自己的“心愿”動機更有說服力,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 ? ? ? (八)基于真實情境進行表達教學(口語交際)
? ? ? ?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即興發言”,學生之前已經有了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演講”的基礎。
? ? ? ? (1)與演講相比即興演講的特點是什么?
? ? ? ? 時間上講即興發言在于“即興”;從地點與對象上講,即興發言要比演講更為靈活,會發生在生活中的各種場合;內容上講,即興發言要克服緊張心理,快速打“腹稿”。
? ? ? ? (2)如何創設“即興發言”的情境?
? ? ? ? 在什么樣的場合下能夠用到“即興發言”?教學時,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先播放因為即興發言不好而尷尬的視頻,引起同學們的思考。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可以口述一些案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以前你即興發言過嗎?什么樣的場合需要即興發言?呈現教材中出現的“場合”,讓學生自由選擇。
? ? ? ? (3)如何“打腹稿”和演練?
? ? ? ? “打腹稿”就是讓學生在心里想根據場合對象等想想講什么先講什么后講什么哪一點需要多講幾句,建議老師們準備一個紙箱子,多準備幾個話題,然后把準備的話題放進紙箱子里,讓學生進行抽簽,抽到哪個話題就即興演講哪個話題,真刀實槍地進行演練,PK即興發言。
? ? ? ? 三、我的總結:語文教師是“教學設計師”
? ? ? ? 遵循文體思維進行教學設計,就是探究語文的言語生成律(適應語境律,選擇語料律,組織話語律等)。
? ? ? ? 根據人文和語文要素進行單元整體化設計,讀寫一體化設計,內外協同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