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平安夜,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回想自己什么時候開始有過圣誕節的意識,其實應該是上了大學后。外語系每年都少不了要舉辦一次圣誕晚會,邀請全系的老師和外教一起觀看表演。我也會作為一個觀眾去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欣賞一下精彩的表演,期待一下最后那句充滿歡樂的:“Merry Christmas to you all!”
而工作之后,無論是年級還是班級舉辦的過的迎圣誕活動,我總覺得與自己無太大關系,漸漸地也就不再參加。但對于寒窗苦讀的學生們來說,可以暫時放下書本,放松一下自己,來一個異國文化的體驗,至少是也歡樂的。
而我女兒開始有圣誕節這個概念應該是上幼兒園之后。幼兒園的老師會跟小朋友們講圣誕老人的故事,于是在孩子的心里就有了一個圣誕老爺爺,戴著紅色白邊的圓錐帽,一副大眼鏡,雪白的胡子,穿著同樣紅色白邊的衣服,褲子和靴子,背上總是背著一個大大的紅袋子,鼓鼓囊囊的,裝的全是送給全世界各地小朋友的禮物。這樣一個喜慶的人物形象已經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尤其是那個禮物。
所以當有一天,女兒反復問我好多遍: “媽媽,我們這兒有沒有圣誕老人?他會給每個小朋友都送禮物嗎?他會給我送禮物嗎?......” 我就知道對于女兒而言圣誕老人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可愛的小老頭,他每年都會給女兒送禮物,而且一定會送。這是一種美好,一種期待,一種不被忽視的愿望,是一種童真。我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而且也會在平安夜這天,待她睡著,準備好禮物,裝進長筒襪,放在床頭,等她第二天醒來,興高采烈地似乎要告訴全世界,說:“圣誕老人給我送禮物嘍!” 孩子的天真是歡樂的。
女兒上大班時的圣誕節,我最為感動。那年,我在網上提前訂購了一棵圣誕樹,想著在平安夜跟女兒一起拼裝好,一起掛上糖果和禮物。但在圣誕節的前兩三天。女兒突然說:“媽媽,我今年想讓圣誕老人送我一個芭比閃亮度假屋。” 我愣了一下,說:“圣誕老人要送的禮物太多了,可能他不知道你需要什么。” 女兒想了想說:“那你幫我給圣誕老人寫封信吧”這主意不錯。我說:“可以的啊。” 于是女兒找來了紙和筆,口述我寫。但我心里清楚是來不及買了。
(可愛的是她還在下面畫了個圣誕老人的頭,還有自己的簽名)
平安夜那天,我下班回家,拿著一個大盒子,女兒睜大眼睛直問我:“是什么?”我讓她自己打開看看。當她打開還沒看到全部就猜到了是圣誕樹,她高興的叫著,謝謝媽媽!后來我們一起拼接圣誕樹,一起掛糖果和禮物,忙碌了一個晚上。臨睡前,她問我,“圣誕老人會給她送芭比閃亮度假屋嗎?”我乘她高興,小心翼翼地說:“我不太確定圣誕老人有木有收到你的信。今年你寫信寫得有點晚。不過媽媽答應你,如果圣誕老人沒送,以后媽媽給你買一個。”......
第二天一大早,我很抱歉地把一個圣誕手環放在長筒襪里,掛在了圣誕樹上。下午下班后,我邊開車邊想,女兒有沒有看到禮物?看到禮物會不會失望?...... 等我回到家從車上下來,女兒略顯神秘地對我說:“媽媽,你猜今天圣誕老人給我送什么禮物啦?” 我假裝不知道:“什么啊?” 女兒伸出手臂說:“是個手環,喏?!你看!”“哇哦,好漂亮,你喜歡嗎?”女兒想了想說:“雖然不是我想要的芭比閃亮度假屋,不過只要是圣誕老人送的我都喜歡!”看到女兒的乖巧的樣子,我欣慰的笑了。女兒繼續問:“媽媽,你知道圣誕老人把禮物藏哪兒了嗎?”我又繼續裝糊涂:“藏哪兒的呢?”“他掛在圣誕樹上了!我早上醒來,就去看圣誕樹,結果被我發現了禮物,你說我眼睛亮不亮啊?……” 這次經歷,我深深地被女兒的積極態度所感動了,沒要我費半句口舌解釋,完全自己消化接受了這個她可能不太中意的禮物,我由衷地佩服起這個小不點兒,也很感動!
如果可以,我希望圣誕老人存在在女兒的心里再久一點,再久一點。這種美好,打破了就覺得遺憾。然而,孩子漸漸大了,去年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女兒知道了圣誕老人根本不存在。當一個美好被打破時,是很難接受的。女兒也是如此!她向我求證,我起初只問她:“聽誰說的?你怎么會這么問?” 但后來我確認她已經知道之后,我告訴她:“圣誕老人確實不存在。但是,他可以在你心里,如果你想的話。而且,爸爸媽媽就是你的圣誕老人,會永遠愛你!”當時不知道她聽懂了多少,但去年她沒有提圣誕禮物的事,我給她講了平安夜,我們會吃蘋果,祈求平安,然后在她床頭放了兩只大蘋果。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又到一年平安夜。幾天前,女兒就已經很坦然的問我:“媽咪圣誕老人,啥時候給我買圣誕禮物啊?”哈哈,我大笑:“你要什么禮物呢?”其實什么禮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美好依然在。那天我陪她去超市,挑她喜歡的圣誕裝飾品,回來裝飾她的娃娃小屋。而就在今天,她看中了一個小雞寶寶,買回來,自己裝進了圣誕老人的鞋子里,放在了床頭,然后美美地睡著了……
圣誕節,不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但對孩子們來說,是美好的,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