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遼字文遠,雁門郡馬邑縣人。本姓聶,因逃避家族仇恨改姓為張;年少就做了官吏,先后歸附過丁原、何進與董卓,后又投到呂布帳下,任騎都尉;二十八歲時奔至徐州,任魯國相;呂布被擊敗后,投奔了曹老板,官拜中郎將;因多次立下戰功,升遷為裨將軍;攻取黎陽有功,代理中堅將軍。
? ? 破遼東回到鄴城,被封為蕩寇將軍;平定江夏等地,被賜封為都亭侯;在天柱山斬殺陳蘭、梅成后,被授予了符節;屯兵合肥時,以少勝多,擊敗了孫權的軍隊,被曹老板大為贊賞,升遷為征東將軍;曹丕繼位魏王時,晉爵為前將軍、都鄉侯;曹丕稱帝后,被賜封為晉陽侯;駐守雍丘時沾染上疾病,病死于江都,謚號為剛侯。
? ? 張遼加入曹魏陣營之前,就因武力過人而聞名,擔任官吏,年少有為;雖然先后多次易主,但大多屬于依附,而且擁有自己的軍隊與治理政務的權利,地位有點類似于獨立的軍閥;投靠曹老板之后,才顯露出非凡的軍事素養,真正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 ? 他最突出的軍事貢獻有兩個:一是征討北方,剿滅了袁譚、袁尚的殘留部隊,順帶手揍了烏桓一頓,斬殺了單于蹋頓,平定遼東一帶;二是鎮守南方,合肥一戰中,他披甲持戟,親自率領八百死士“包圍”了孫權大軍(書中說孫權軍隊有十萬人,應該是整體上調動兵馬的概數,而非真實接觸作戰的人數,但孫權方人數占優是事實)愣是把“突圍戰”打成了“圍剿戰”,打得孫權屯兵山上,不敢妄動,追擊時差點就擒獲了孫權,自此讓孫權有了心理陰影,每當張遼被調防至江東,他都心中忌憚,不敢與之交鋒。
? ? 如果說張郃是“蜀漢勁敵”,那么張遼無疑就是“威震江東”,兩位將軍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 ? 按道理來說,古今不乏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案例,多是出奇兵、良策打對手個措手不及,退敵致勝,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都是如此;而像張遼這樣,直接靠“正面剛”來獲取戰斗的勝利,實屬少見,算是奇聞。
? ? 張遼文武兼備,戰功最高,根據書中的記載,在曹魏陣營乃至整個三國時期都應該是數一數二的武將,稱他為“天花板”或“頂梁柱”并不為過;他不僅擁有“假節”的身份,還曾被曹老板授予了帥旗,與曹老板同乘車駕,被魏帝賜予御衣、御食,連生病都由太醫照顧,家人也都受到了非凡的待遇,可見他在魏國集團中地位之崇高。
? ? 太史慈臨終前有一句話,叫做:“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如今看來,我想說的應該就是張遼這類人吧。
? ? 評:“曹魏軍中,時有良將,五子為先;而文遠功最高,官至前將軍,為五子之首;徐晃一生未敗,名聲僅次于張遼;于禁、樂進追隨曹老板最早,也最先被提拔為左、右將軍,可惜于禁未能全終,樂進記載不夠詳備,未能與前者齊名;張郃與張遼地位同等,用以牽制蜀漢、東吳陣營,都是三國時期的一流軍事家,他們的死也都是魏國不可估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