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書這個平臺寫些東西有幾個月了,一直沒得到多大的關注。慢慢地感覺自己在這里沒有存在感,只是這許許多多作者里最平凡的一個。
每天有很多新的文章出現,一篇替代另一篇的閱讀量,只在分秒之間。在這里每時每刻都可能出現新的作者,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方。他們或是借這平臺寫出自己當時的所想所感,或是想獲取別人對自己寫作能力的認可和肯定 ,或是像我一樣,是一個僅僅熱愛寫文的人。總想寫一點什么,證明自己還在文學這個圈子里,還有點自己所堅持的東西。
于千千萬萬作家、作者當中,沒有誰一直是我們所追捧的,也沒有誰的作品一直是熱賣的。以前說到作家,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魯迅、巴金、冰心、沈從文、錢鐘書等一些在文學上有很高造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大多是揭露當時的社會背景或淳樸的鄉間生活。因此,他們的文章在平常和平淡的事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世界。更多闡述的是民間小事,貼近尋常百姓。
看過魯迅先生的《祝福》,里面描寫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從日常生活著筆,寫祥林嫂經歷過哪些事,這些事是當時社會看起來很平常的,不能給人以深深的同情。然而,魯迅先生卻從深層次挖掘出社會的黑暗,人情的冷漠。巴金先生的《家》,亦是從當時看起來很平常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描述“梅”“覺新”“瑞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門當戶對”闡述了“覺慧”與“鳴鳳”的愛情悲劇。在當時人看來,有權勢的家庭會面對這樣的事情是尋常的。巴金先生從自己的視覺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思想。看到了人的自由,看到了等級分化,人性的險惡。
在那個時代,這些小說作品喚醒了人們,深入到人心。所以,受到同時代人的追捧。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這些文學大家慢慢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存在我們的記憶里。在我們的心里的存在感也在逐漸消失。
說說現在的一些小說作家,可能想到的是韓寒、七堇年、郭敬明、顧漫、劉同等一些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大多講訴的是青春、年輕一代的生活故事。浮華躁動、光彩熠熠的生活下是那單純的情感。
看過郭敬明《小時代》的電影,講訴四個不同性格閨蜜之間的故事。大部分環境看起來都是奢華的,生動的。電影以四個好閨蜜畢業后生活著筆,到她們步入社會所有的改變。在平常的日子里,她們把生活過的波然起伏。她們有時好到無話不說,一起喝酒聊天,直到醉倒之后抱在一起哭、一起笑。為朋友,她們可以不顧風雨。有時為了一個人或為了一件事吵到你死我活,大打出手,直到撕破臉皮的后果。最后,形同陌路人。直到最后,有一個人得了癌癥。她把其她的三個閨蜜故意趕走,不想讓她們傷心,只想自己孤獨的死去。三個閨蜜知道后,都飛奔趕去。她們要的不是那些利益的東西 ,而是她們之間的友誼。
在這個屬于我們的時代里,我們很難遇見這樣的閨蜜好友。因為繁華老是蒙蔽我們的雙眼,利益驅使我們放下情念。
處在小說主角一樣的年紀,我們的思想和感受相同。最重要的見識和閱歷也不近相似,這不覺讓人產生共鳴。所以,作家在我們心目中的存在感慢慢增強。
存在不是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而是,證明自己還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