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汀陽的漫畫作品,曾不定期地發表在《讀書》雜志、《商務周刊》雜志、《天涯》雜志以及其它刊物上,除了雜志之外,趙汀陽的漫畫亦已經多次結集出版,成為一時潮流。
首先應該指出,趙汀陽一直是一個取書名的高手。他的每本著作都有搶眼的名目,很能制造閱讀欲與購買欲,像《論可能生活》,《人之常情》,《一個或所有問題》和最近的《二十二個方案》都是如此。他的書名的特點是往往有點愣頭愣腦,既直接又天真,很像他的漫畫中那個用鼠標畫的光頭小胖子。趙汀陽的漫畫我們曾散見于《天涯》雜志、《中華讀書報》之類的文人讀物上。最近,可能是因為他的合集《非常姿態》的取名非常地“非常”,它沖出圈子走向了社會,儼然出現在各大地鐵站臺的書攤上,與各種教授辦公室人際術略的暢銷書并肩而立,讓人疑心它是不是真有這么流行?
原以為趙汀陽的漫畫是只有讀書人才可以喜歡的。顯然,從它處理的題材來看,有些是需要相當的知識背景才可能領略到其中妙處的。比如說維特根斯坦撅著屁股給自己打針,后面也有一大串人撅著屁股等他治好自己后給他們打針。如果讀者不熟悉維特根斯坦的學說,就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好玩的。在“他人的心靈在哪里”那幅畫里,兩個人把胳膊穿過對方胸口一個心形的空洞里,耳朵則變成了問號。手穿過他人胸部這個形象,美國的涂鴉畫家基斯·哈陵也畫過,趙汀陽肯定沒見過,因為感覺全然不同。他的出處是哲學史上那個被許多人煩惱不已的“他人靈魂問題”———我通過內省可以明白無誤地知道我自己是有意志有心靈的,可是我怎么能證明眼前的這些人也像我一樣有他們的心靈呢?他們完全可以是一些行尸走肉,比如說一些互動性和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機器人。趙汀陽沒有也不想解決這個問題,相反,他杜撰出這個荒唐的動作作為一種畫面使這個問題的提問本身就顯得很怪誕。再比如黑格爾辯證法的形象化表達是大師把雙手絞成麻花狀在玩魔方。這里所依托的已經不僅是基本的哲學理解,還包括人們閱讀黑格爾的大部頭或者偶爾想到辯證法這個概念時腦子里那種暈頭轉向的體驗了。一般讀書人想必因為讀不懂黑格爾,在自卑與厭煩之中,看到趙汀陽這樣捉弄他,就有一種替自己出了氣一般的快感,難免就幸災樂禍地喜歡起這種畫來。
就此而言,趙汀陽的漫畫與蔡志忠的剛好截然相反。當然,蔡志忠畫得也很好,他把東方的智者塑造得天真浪漫,很有人情味。而我們從古書上讀到的先賢大多數是形容枯槁,深不可測又玄又酷地透著一些陰氣的。蔡志忠筆下的老莊和禪僧是幽默坦然的生活的大玩家,很可愛,不會嚇著孩子。但從立意上看,蔡的漫畫是對哲學的通俗解說,可以看出是一種圖像時代的幼學瓊林。趙汀陽的漫畫則顯然是要畫給成年人看的,尤其是那些經常逛風入松和國林風,被各種各樣聰明的話語搞得很緊張的成人看的(正好我們都是這樣的人)。我們知道后現代的某一派文人喜歡把一切都叫做話語和文本,可這些漫畫顯然無法用這種胃腸來消化。我認為它們本身就是為了作為話語的對立面才造出來的。趙汀陽的漫畫有好多種,但最好的那些貫穿著一個基本方法,那就是用圖像消解話語。有人說過讀哲學史最大的體會就是,再荒唐的想法都有人曾經嚴肅地主張過。話語有無數種,有的深刻有的聰明,有的嚴謹有的離奇。從畫面里我們很難看出作者到底是不是贊同某種說法,很顯然在這里作者在裝孫子。甭管什么話語,他總是生硬地將其字面意思“準確”地圖形化,特別是故意將隱喻裝作是物理描述,這有點兒像精神病學中的“機械性錯誤思維”。這種刻板思維有一種妙用在于,大多數話語會因此變得新鮮,甚至變得好笑起來。比如反思的“反”是由于一個頭朝下的動作來圖像化的。“Windows各種版本”,Windows生硬地被畫成了幾種木頭窗框,裝作對微軟的存在一無所知,這顯然是成心要氣一氣比爾·蓋茨。凡是有點市場的話語往往很“形象化”,但是“形象化”的話語經不起圖像化,這是話語的尷尬,夸張地說,就是思想的尷尬。這樣的畫面應該被看作是對話語的消毒:別對什么話語都當真,可以形而下地把它看得很搞笑。維特根斯坦有個忠告:不要想,而要看。在他那里,“看”也經常對“想”構成消解。只不過趙汀陽別有用心,看到的盡是荒誕的事。如果說蔡志忠的漫畫是要輕松地把小孩教成大人,趙汀陽的畫就是要把一肚子話語的大人重新變成小孩般天真。大概因為只有孩子才有能力純真地、干干凈凈地看到點什么。
趙汀陽是職業哲學家,可以認為這些幽默畫與他的身份有些聯系。但如果把這畫當作與文字一樣表達觀點的東西,那就全錯了。關系是有的,但主要是與趙汀陽的哲學風格有關,而不是某個具體觀點。
來源:中華讀書報
附:趙汀陽漫畫
天人合一系列
雙手勞動,慰藉心靈。
反正沒有什么經驗和知識能夠推知未來。
比賽
歷史終結(黑格爾版的歷史終結:不自由的史前史終結之后,真正的自有歷史才開始。馬克思的歷史終結版本:自由的歷史到共產主義才開始,人們把勞動當作是第一需要。福山版的歷史終結:全部民主了,不需要革命了。歷史終結后的生活:不讓革命,人民就整體墮落。)
普遍方法
面具對面具
與國際接軌
最后的炮彈
他人的心
孤獨之一種
何以理解他者文化
關于iArt
微信號
iArt_iArt
關于小編
微信號
cafa_zhanghui
薦文合作
iart20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