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考

編者按:我的一位文友,樊海江,是藁城人口計生局的筆桿子。他主編的《藁城人口和計劃生育志》已由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樊海江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考》一文,很有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今在此節選發布,供讀者鑒賞。


問咱老家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老家名字叫什么?

山西洪洞老鸛窩。____民謠


記得小時候母親為我洗腳,她說小腳趾甲是兩瓣的,都是從洪洞縣搬來的,咱們都是洪洞縣人。想問事情的根由,可惜母親所知僅此而已,還是小時候聽她爺爺說的。幾十年以來,發現這一傳說流傳甚廣,可謂家喻戶曉,就更增強了對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考證欲望。幸于2011年7月8日專程到山西洪洞進行實地考察,獲資頗豐。今撰此文,以了卻宿愿。


一、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歷史背景


明朝初年,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移民主要是從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一帶往人口稀疏的中原地區移民,平陽府的洪洞縣是當時移民的集散地。據《明史》記載,從洪武元年(1368年)開始,到永樂15年(1417年)基本結束,歷三朝50年。洪武年間先后移民10次,永樂年間先后移民8次,共移民18次。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原地區人煙稀少的呢?主要原因一是黃河泛濫,二是戰爭頻繁。

黃河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同時也是下游人民遭受災難的淵藪。下游黃河一向以“善淤(淤塞)善決(決口)善往(改道)”聞名于世。

據記載: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到二十六年(公元1367年)的水旱災,河北16次,山東20次,河南18次。(《元史·順帝本紀》)致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陜西等原黃河、兩淮流域民不聊生。加之元朝末年,國庫空虛,統治者強征暴斂,民眾怨聲載道,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戰亂四起,中原一帶“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元末之創傷未得醫治,明初的“靖難(平定變亂)之役又起。朱元璋的長孫朱文允與其叔(燕王朱棣)的帝位爭奪之戰又在中原一帶打了四年,內戰致使人民流離失所,或死于戰火,或死于水、旱、瘟疫、饑餓,中原出現了大量的無人區。據《明史》記載,當時河北一帶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3.09人,正是“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

經過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也教訓了明朝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統治的經濟基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成了明朝統治的當務之急。面對中原地區“積骨成丘,居民鮮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的荒涼情形,朱元璋也說:“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減,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于是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的戰略決策,從此掀開了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序幕。

為什么要從山西移民呢?主要是因為山西人口密度很高。山西省位于太行山與黃河中游的峽谷之間,“其東側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于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于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又由于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因河床低,所以歷代山西沒有大的水災,更沒有象鄰省那樣因大的戰亂和水災而有大量逃荒的人。

自唐、宋以來,河南、河北、山東就有不少災民紛紛逃往山西,災年過后,部分災民返回故里,但大部分落戶山西,致使山西人口長期保持與日俱增的趨勢。

另外,元朝山西晉南一帶由元將擴廓帖木耳(綽號“王保保”)鎮守。此人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再加上四周多是崇山峻嶺,易守難攻,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起義軍雖多次發兵進攻山西,卻因地勢險要而屢屢敗北。使山西多年免遭戰火,形成人丁興旺之勢。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萬四百五十人,山西省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的總和還多。《明實錄》也記載,當時山西兵亂、荒、疫很少波及,與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

遷民主要有汾州府(今汾陽縣一帶),遼州(今左權縣一帶),沁州(今沁源縣一帶),澤州(今晉城縣一帶),潞安縣(今長治市一帶),平陽府(今臨汾市一帶)。以上州、府共轄52個縣,其中平陽府就轄28個縣,平陽府是當時移民最多的,就以其轄區內交通發達的洪洞縣做為遷民的集散中心。

洪洞縣城北有官道賈村驛,明政府就把移民局設在洪洞城北賈村驛旁的廣濟寺,在這兒集中登記移民,發放川資。(路費、生產費、生活費)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外遷具體的集散之地。


二、移民的規模和分布


明初大移民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其特點:一是有政府組織,二是移民數量大,三是移民分布廣。

據《明史》、《明實錄》、《日之錄之余》記載,明朝大槐樹移民姓氏800余個,移民人數以百萬計,分布在18個省(市)500余縣(市)。其中分布在河北地區(包括京、津)的有129個縣(市),河南106個縣(市),山東92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個縣(市),陜西、甘肅、寧夏51個縣(市),山西34個縣(市),內蒙9個縣(市),遼寧11個縣(市),黑龍江4個縣(市),吉林3個縣(市),廣西一個縣。

就全國各省市移民情形來看,京、津、冀地區移民次數和數量為最大。

北京在金遼時正式建都,稱中都,元為大都,明稱京都。轄八府,二個直隸州,十七個屬州,116縣,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有334792戶,1926595人。(《明史、地理志》)

天津市簡稱津,為中央直轄市,明永樂初置天津衛。河北省簡稱冀,元屬中書省,明朝直隸京師。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北京)后,其北至漠北地區,東至遼東,西至陜甘,仍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與元王室連年作戰,致使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加劇了這一地區人口的急劇減少。

明政府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鞏固邊防,充實糧餉,洪武年間就開始有組織地向冀、京、津地區大量移民。據《明史》、《明實錄》記載,向京、津、冀地區移民者有洪武年間四次,永樂年間六次,共計十次。大批移民該地區為正史記載之首。

遷民以移往北平府(今北京),真定府(今石家莊一帶),廣平府(今河北永年一帶),順德府(今邢臺市一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一帶),保安州(今河北涿鹿縣一帶)所屬縣為多,移民以永樂年間為最多,洪武年間次之,河北省是明朝移民的重點地區。

……、、、、、、、、、、、、


洪洞大槐樹移民從時間到分布上可謂歷時長久、地域廣泛,規模宏大,其后裔從明初至今的分布已遍及海內外。也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后裔。

綜上所述,洪洞大槐樹移民歷時長久,分布廣泛,大規模的移民就有十八次之多,人數近百萬。(侯伍杰《山西歷代紀事本末、大槐樹移民》),包括漢、蒙、回三大民族,自清入主中原以后,又有滿族加入。移民遷移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比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間,促進了民族的大融令;遷移的先祖們的熱血和淚水,對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全國有二億多人口認同為大槐樹移民后裔,這是一個超越歷史、超越時代的根祖文化現象,應稱之為洪洞大槐樹文化和大槐樹情結。


三、移民政策及實施


元朝被推翻,給明朝政府留下了一個“積骸成丘,居民鮮小”、“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的家底。于是朱元璋采納了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即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的政策。

明朝政府移民開墾的原則是把人稠地少之地的農民遷到人口稀疏的地方,為達此目的,政府也是做了努力的。

當時的平陽府就有明確的移民條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無土地者全家遷走。

移民涉及轄區內的所有家庭,可見當時移民范圍之廣,規模之大。

移民到居住地后,每戶給地15畝,另加菜地3畝。皆免3年租稅,3年后每畝征收一斗官租。各州縣農民自己開荒,都歸墾荒人自己所有,作為永遠的產業;政府每戶發銀二十錠,以備農具。還責成地方官員為移民散發耕牛、種籽,使移民能夠定居下來,并具備從事農業生產的條件。

俗話說:“窮家難舍,故土難離”。任憑政府再說中原地方好,幾年不納糧,還給安家、生活、生產費,可還是誰也不愿遷到那里去。

明朝統治者只好制定出具體的移民條律,強制人們服從。并規定凡移民者都必須到洪洞大槐樹旁的廣濟寺辦理手續,領取路費,然后從那里出發,按政府指派的去向,在官兵的監護下,分別遷往中原各地。歷史學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中說:“遷令初頒,民怨即沸,至于率于眾蹙。懼之以戒,脅之以劓刑”。就是說,當時政府是強制的,對于反抗者是要動刑罰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官兵四面合圍,百姓齊哭亂嚎,那些不愿意遷移的人被繩捆索綁,一串串連結起來,被迫在官兵的鞭撻和喝道下慢慢上路。而那些留在家里的妻兒老弱聞訊趕來,自然是“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了。可以想見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手柱柴棍,仰天長號,那種生死離別的悲哀、凄慘情景,怎不令人肝腸寸斷?

為了不忘故鄉,有的抓一把洪洞土,有的灌一瓶汾河水,依依惜別。有一老者將家里的鐵鍋摔為幾瓣,幾個兒子一人一瓣,以便日后親人相認。官兵嫌其行動太慢,便揮鞭毆打,呼爹叫娘之聲相聞于野。人們一步三回首,三步一駐足,總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家鄉。

外遷的人們越走越遠,慢慢地,廣濟寺看不見了,賈村看不見了,只能看見那高聳于空中的大槐樹和樹上的老鸛窩,老人們流著淚指給孩子們看,說看那老槐樹和老鸛窩,那是咱的老家呀!

幾百年來,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深深地印在了世世代代的移民及其后裔心上,并和“故鄉”二字緊緊地聯系起來了。

據說大槐樹為漢朝所植,民國年間被水沖毀。其根生的第二代大槐樹尚存但已休眠,慶幸的是根深葉茂的第三代大槐樹正熱情地迎接著各地移民后裔的到來。

民國二年(公元1912)宦游山東的洪洞縣賈村人景大佑先生告老還鄉后,集資在原大槐樹處建了碑亭,正面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洪洞縣人民政府投資擴建了大槐樹公園。如今,這座規模宏大的移民遺址,已被辟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一年四季迎接著一批又一批前來游覽、拜謁的尋根祭祖人。

從1991年開始,每年清明節前后十天舉辦一次“尋根祭祖節”,期間尋根祭祖的移民后裔數以萬計。

真乃:尋根祭祖返故土,山西洪洞大槐樹。熱土尋根,夢魂長如思鄉鳥;圣地敘舊,情懷總似古槐根。

洪洞大槐樹祭祖,一次比一次更紅火,一屆比一屆更壯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96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7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87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7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52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010評論 1 322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08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5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6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5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5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71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0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7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71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8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15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前幾天節選了好友潘海江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考》,反映強烈。今天談談移民后裔的大槐樹情結。 萬民縈懷的大槐樹,在山...
    高丘上閱讀 882評論 1 11
  • -1- “你覺得剛從深山里來到大城市的孩子 他們的眼神是怎樣的?”媽媽坐在飯桌前問我。 “他們的眼神一定充滿了期待...
    你與星辰閱讀 1,304評論 25 43
  • 原以為 寂寞 是一個人的孤單 是一個人的詩和遠方 可置身浮華才會發現 寂寞 是所有思念 聚在一起的狂歡 泛濫成災 ...
    金陵一點紅閱讀 332評論 0 2
  • 我性格內斂,不經常說話,來到大學,原本會和室友相處的很好,可是時間長了,有的室友性格我不是很喜歡,因為我一說話,又...
    han樂閱讀 14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