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6
庚子金鼠年臘月三十日,公元2021年2月11日,星期四。
今日初夕
今天是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對于無數人來說,這一天的幸福可以照亮一整年的路。是特殊的一天,它陪伴著我們中國人,度過無數個時代;但卻依然,在到來時,萬眾期待。
這一天,卸下一年的負擔,心情自在又放松,在廚房里做飯,給長輩捶捶肩,一起張羅一桌好飯,喝點小酒,聊點閑天。這一天,辭舊迎新,門神請進家,財神迎進屋。溫暖的紅色,渲染了無數個家庭;門口的燈籠,點亮了新年的美好。
除夕,帶來了春天的消息,播種著希望,播種著生機。滿心期待,滿載而歸。續上一杯酒,跟往事干杯。滿滿勘上一杯酒,給自己全新的未來。除夕除夕,除去心靈的疲憊,守住永遠的快樂;除去身體的病灶,守住健康的陣地;除去往昔的困惑,守住幸福的密碼;除去昨日的憂傷,守住美好的明天。除夕到了,愿我們除去一切不如意,一起守一個幸福的除夕夜!一年又一年,愿新年勝舊年!
今日年三十,說說傳統的今天的習俗與活動:
年三十的習俗有年夜飯、貼年紅(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燃爆竹、祭祖、守歲、掛燈籠、壓歲錢等,這些風俗習慣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息。而且年三十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年三十也叫做除夕,這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對中國人來說具有非常特殊的含義,一年到頭的忙碌就是為了胃了這一天的相聚。家家戶戶在這一天張燈結彩迎新年,還有許多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掛燈籠、放爆竹、守歲、壓歲錢等,這些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在眾多習俗當中,年夜飯是最重要的一個習俗,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今天,仍然是5:03分起來的。
昨天沒有給生上釘釘課,要是上了,肯定少不了人們的緋意的。就這還有一名學生在阻罵學習哩。
再一,得幫忙干點家務,不干也不行的。
起來了,開始看書:
下午的事:
鼠年去牛年來,又是祥和喜氣熱熱鬧鬧的大好年的初夕。春節,是個中國人最古老的傳統佳節,每到此時,無論你身處何處,無論你做多大的官,基本上都要回家過年。在春節這樣重大的節日之中,農村人們對于“孝”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農村,人們過年的時候除了忙著過年的事物,對于上墳祭祖也是極其的重視。
除夕祭祖也是國家非常傳統的一種民俗了,這種民俗來源于咱們一直以來都推崇的“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生活觀念,人們在新春辭舊迎新的時刻緬懷先祖,既表達了自己的懷念,也是希望先祖能對子孫的生活起到保佑的作用。
在我豫北懷川平原的老家這邊,在年三十這天都會帶著準備好的刀頭(煮熱的方塊豬肉塊)、丸子、麻糖、蕉葉、什錦、糕點和錫包、香燭、紙票等,還有銀錢、炮仗等等,這些都是拿去到老塋地為上墳祭祖用的。
到了墳塋地,先擺好祭供、焚紙、燃香燭,放鞭炮,然后是叩首磕頭,以示孝敬先祖。接著是領頭人講話,接下來是認祖歸宗。
等所有的直親三代都祭結束了,再列隊行禮告辭,別時齊聲高喊:“老祖宗們,今天大年三十,都回家過年啰……”
這種禮儀還會在大年初一黎明再演行一遍;到了正月十五下午,類似再進行一遍。不同的是大年三十叫“叫”,正月初一叫“迎”,正月十五叫“送”。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全都是滿滿的血脈于水的親情。
我們上墳的時間是吃過午飯才去的,大概兩叁點鐘的時候去,在我們這時間上也有講究的,不能一大早去,也不能太晚去的,否則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其實,在大年三十那天也是挺忙的,兩叁點鐘去上墳祭祖回來已經四點多了。
回來家里后還有撒糧囤、圍門、貼春聯,還有到族長輩家里或擺置有柱帳的地方進拜神,以表示迎接老祖宗回來家里過年的意思。
這個儀式結束后,還要各回各家,一手端著煮熟了的餃子,另一手執捏著三株神香,步行到有神柱帳的長輩家里去上供,祭奠自己的先祖。
最后,才是準備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個團圓飯。
現在,這種儀式也日趨簡單,但我始終都認為上墳祭祖是我們對祖先們的緬懷,同時也希望得到祖先的保護在新的一年日子過得更加幸福美滿。
年夜飯:
看春晚:
寫了小報道,讓鎮人大辛主任審核了,他感謝我關注村兩委工作。摘錄如下:
何井村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何井村是詹店鎮黃河灘區一個有名的軟弱渙散村。昔日,垃圾成堆臭味沖天,街面積水如行船,干部懶散惰瀆無作為,宛如走馬燈割韭菜,轉了一圈又一圈換了一茬又一茬。
時間進入2021年,在上級領導和鄉鎮部門的關注下,在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下,何井村兩委干部重新大“造血”。
這次村兩委換屆后,干部思進,民心思齊。新當選的支部、村委立志改變落后面貌,團結一心,朝氣蓬勃,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他們齊心攜力,從群眾最期盼的人居環境改善抓起,每天出動鏟車、鉤機、三輪車,兩委干部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美化亮化村室環境,清理亂堆亂放,整治私搭亂建,掀起“四清四美”活動熱潮,營造整潔優美、喜慶祥和、井然有序的節日氛圍,黨群眾拍手稱贊!
一直在西安工作,退休了回村生活的老工人師何旯旭吟唱了他譜寫的一首歌謠,他唱道:
“何井村美景如畫,村容村貌人人夸。大紅燈籠高高掛,籃球場上樂哈哈。辭舊迎春夜景靚,人民群眾說神話。垃圾塞巷再不見,新班上任新風尚。德能勤績為百姓。四清四美享健康。”
當談到何井村的將來,該村新當選的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何雁光說:“我們是年青人,我們有文化有力氣,我們個人無所求,我們就是想全心全意的為何井人民服務……”
是啊,讓我們一同為何井村人民祈福,希望他們會有一個更加祥和燦爛的明天!
守夜:
兩個寶貝去街上找人玩了,到現在還沒回來……
子夜的鐘聲響了,有人開始放鞭炮了,鼠去牛來到了:
守歲:
5507
媽媽的味道
文字Ⅱ司馬喆
媽媽的味道
是人間的煙火味
養活了祖祖輩輩
熏染了世世代代
媽媽的味道
是白米飯的清香味
喂飽了一地的兒女
健康了全家的身體
媽媽的味道
是饸饹面的醇香味
解饞了愛吃的孩子
傳承了中華的美食
媽媽的味道
是酥油餅的油香味
酥軟了兒女的心田
油亮了生活的容顏
媽媽的味道
是蒸年糕的甜香味
棗紅了日子的紅火
糯甜了幸福的生活
媽媽的味道
是釀酒麩子的甜酒味
酒醒了賽龍舟的興趣
喚醒了念屈原的心緒
媽媽的味道
是白面饃的麥香味
散發著泥土的芳香
凝結著汗水的晶亮
媽媽的味道
是蕩著白氣的開水味
看似平平淡淡的飄散
實則真真實實的養胃
媽媽的味道
從母系氏族社會傳到今日
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魂
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根
惦記著媽媽的味道
就是不忘初心
念想著媽媽的味道
就是一顆孝心
5508
卜算子?新春鄉戀
對聯送鼠歸
鴻福牽牛到
無奈新冠再攪局,? ?
申滬春來早。
根系大中原,
鄉戀情難了,
遙看那廂眾親朋,
萬事千般好!
? ——2021.2.11日(除夕)
5509
過年啦,過年啦
今天是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對于無數人來說,這一天的幸福可以照亮一整年的路。是特殊的一天,它陪伴著我們中國人,度過無數個時代;但卻依然,在到來時,萬眾期待。
這一天,卸下一年的負擔,心情自在又放松,在廚房里做飯,給長輩捶捶肩,一起張羅一桌好飯,喝點小酒,聊點閑天。這一天,辭舊迎新,門神請進家,財神迎進屋。溫暖的紅色,渲染了無數個家庭;門口的燈籠,點亮了新年的美好。
除夕,帶來了春天的消息,播種著希望,播種著生機。滿心期待,滿載而歸。續上一杯酒,跟往事干杯。滿滿勘上一杯酒,給自己全新的未來。除夕除夕,除去心靈的疲憊,守住永遠的快樂;除去身體的病灶,守住健康的陣地;除去往昔的困惑,守住幸福的密碼;除去昨日的憂傷,守住美好的明天。
除夕到了,愿我們除去一切不如意,一起守一個幸福的除夕夜!一年又一年,愿新年勝舊年!
5510
大年三十兒的餃子
今天下午,在門口的太陽低下與母親嘮嗑,母親說,去年一年咱們村娶了4個媳婦,亡了14個人,四個是老年人有病,其他的都是青壯年啊,又是一年,還記得你奶奶否?
記得,那個時候,我己經有記憶了。我對母親說……
于是,我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了。
我記事的時候,我的親奶奶還健在,她是一個小角阿太,走路忒快,我拉著她的衣襟,卻都追不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家的生活都很拮據,除非到了年節或招待客人,不然家里很難包上一頓餃子。
即便包了餃子,餃餡兒也都是人們所說的“菜簍子”,條件好點兒的,去商店買瓶紅燒肉罐頭,兌上一大盆青菜,就是上好的餃餡兒;條件差的,連罐頭都付之闕如了。
但大年三十兒的餃子是必不可少的,有句口頭禪:“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呢?”人們勞累了一年,為了這頓餃子恨不能饞出哈喇子。
直到現在,我還能記得小時候年三十兒家里包餃子的情景,父親搟面皮,奶奶和母親包餃子,我在一旁剝蒜搗蒜,弟弟和妹妹在廚灶臺坑前跑著玩兒。
等到餃子快要包完時,灶臺上溫著向一大鍋水已燒得滾滾開,于是就只等著大人們包好了餃子下鍋了。
奶奶是個細心之人,只見她盤腿坐在椅凳上,手里捏著餃子,眼睛卻不住地盯著餃餡盆子,餃餡越來越少,奶奶包的餃子也越來越癟。
奶奶邊包邊嘮叨著:“這除夕餃子是有說道的,餃餡剩了,來年有錢花,面皮剩了呢,來年就有衣服穿呀。”
母親樂了:“好,既然剩哪樣都好,那你咋還不舍得打餡兒呢?”
奶奶嘿嘿一樂:“唉,我老了,手不聽使喚,打不進餡兒嘍。”
等我稍大一些才悟出了奶奶當時的良苦用心,一家老小苦熬了一年,不管餡多餡少,餃子夠吃才是硬道理。
等包到最后的時候,奶奶手里拿著面皮在盆里抹著剩余的碎渣兒,然后把兩張面皮合在一起,用那已經不很靈便的老手在兩張面皮邊上捏褶,最后捏成一個圓圓的,不算很豐滿的向日葵。
我用下巴搭在炕沿上好一會兒,才奇怪地問道:“奶奶,你包的那是啥呀?”
奶奶笑呵呵地望著我:“我的乖孫子,你不曉得吧?這叫饸子,和和美美的和,除夕夜吃了饸子,來年咱家就會和和美美,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的。”
等放完鞭炮,進屋吃餃子的時候,我和弟弟用筷子在盆里亂翻,終于翻到了奶奶包的饸子。
那饸子看著好看,可吃到嘴里就后悔了,它不過是兩張面皮中間夾點油星兒,根本就沒有什么餃餡兒,父母看著我和弟弟后悔的樣子,都抿著嘴樂。
從那以后,吃饸子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父親和母親身上。
奶奶沒有說錯,多年以后,全國人民,包括我家的日子真的就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包餃子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想吃餃子到市場買些肉餡兒,就可以包頓一咬一股水兒的餃子,可奶奶卻沒這個口福,她早就被抬到大坑南的司家墳的一個土坑里睡大覺了。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多年以后,母親繼承了奶奶的衣缽,每到年三十兒包餃子的時候,她總是要捏上兩個饸子,這時的母親已經是當年奶奶的年齡,我的兒子儼然成了當年的我。
年過七旬的母親盤腿坐在柳圈掎上,笑容可掬地雕刻著她的饸子,不大工夫,一個圓圓的、胖乎乎的饸子捏成了。不同的是,母親包的饸子可比奶奶當年包的饸子豐滿得多。
“奶奶,你包的是啥?”兒子和我小時候一樣,奇怪地問母親。
母親也和當年的奶奶一樣,笑呵呵地說到:“小寶貝圪垯兒,這是饸子呀,和和美美的和,除夕夜吃了饸子,來年咱家就會和和美美,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的”
放完鞭炮,全家人開始吃餃子,兒子首先找到母親包的饸子,剛吃了一口,就從嘴里吐出一個糖塊兒來,驚訝地喊道:“奶奶,奶奶,這饸子里咋還有糖塊兒呀!”
全家人也都感到驚訝,我們都沒有注意到,母親在包饸子的時候,竟偷偷塞進一個糖塊兒。
這時,母親一臉燦爛地:“寶貝兒,那哪是糖塊兒呀,那是福哇!”
說著,母親從兜里掏出一張嘎嘎新的十元鈔票:“小寶貝兒,快收著,這是奶奶特意包給你的福!”
兒子手舞足蹈地接過母親給的錢:“奶奶,來年過年我還吃你給我包的饸子。”
母親爽快地答應著:“好,小寶貝兒,來年過年我一定給你包。”
全家人都開心地笑了,溫馨、祥和頓時填滿了整個房間。
5510
大年三十話除夕
農歷大年三十是傳統佳節春節,三十的晚上是除夕夜。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吃年夜飯,也是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從記事起,每年除夕夜都要熬到次日凌晨,有時候困得不行,父母都想盡各種辦法哄著不讓睡覺,一定要堅持到凌晨吃餃子。
所以,從小對年的期盼,就是為了除夕這一晚。除夕之夜除了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吃餃子,享受一年當中最團圓的快樂,還有就是除夕之夜的傳統,也就是各地的習俗。
在我們河南老家,除夕夜要守歲。也許是為了守歲,所以大人小孩子都不能睡覺,無論小孩子有多困都要堅持,堅持到吃完年夜餃子、拜完年,這樣才能預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
除夕風俗由來已久,有民間傳說也有史料記載,吃年夜飯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間,這是有史料記載的。但是,無論哪種說法,除夕夜的風俗都是為了人們更好地生活,這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最善良最溫馨也最有傳播力的習俗。
也許正是這樣的習俗,才能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也許正是這樣的習俗,才讓我們血液里流淌著“和”為貴的基因。無論是人與人相處還是國與國相交,中華民族都是秉承著這樣的優良傳統。
除夕守歲,在古時就有不同含義:對于年長者來說,是為了“辭舊歲”,告誡人們要珍愛光陰;對于年輕人來說,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
而現在我們除夕之夜并不再過多講究守歲,但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共享天倫已成為我們一年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日子。現在的除夕守歲,不僅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