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徐
前幾天,刷朋友圈,看到敏敏曬了一條節日問候短信的截圖,我放大圖片細看,內容編的挺用心,什么“快過年了,天真冷,出門要記得添加衣服”,又是什么“吃魚的時候小心,不要被刺卡著”,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說了好大一堆。遺憾的是,又一條群發轉載問候。
鑒于本人對群發轉載類問候的不待見,沒經大腦思考就給敏敏發去信息:那是群發轉載,不知道嗎?消息剛發出就后悔了,一來,感覺自己言語里有些挑撥意味;二來,聰慧如敏敏,怎會區分不出批發還是零售?正準備趁早撤回,對方已及時反擊過來:知道呀,那又如何?我一下子沒了話,怪我咯,嘴賤,立馬回復仨字:我錯了!
后來,我看到敏敏在那條群發消息后補上一條留言:原創或者群發并不重要,我看中的是“我不需要紅包,自己也有能力買玫瑰,只希望每一位朋友過的快樂開心。”這一句。
的確,如果只是對一種女性獨立觀點的贊賞,原創還是轉載,批發還是零售,又有啥好糾結呢?但同時,我也確實對原創的短信很在乎,格外看重。
因為原創問候語是我的渴望,自己更是這樣做的,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對于在乎的人,都是原創問候,不在乎的就干脆不發。姑娘我不喜歡做批發問候的事兒。
是一位朋友的一條短信,讓我對原創問候格外在意。四五年前,那時候還沒微信,手機短信一毛錢一條。車馬還算慢,人事還算淡。但群發非原創問候已經泛濫成災,尤其逢年過節。
我根據手機里每一位親朋的個性編寫合適的短信,有的簡單直白,有的會煽個情,因人而異,但凡收到我短信的人,他們都能看出,那條短信,只發給TA一人。那一刻,我只給予TA一個人問候。
有一位開西餐廳的師長,信佛,我給他發了一條什么內容,已不記得,但他的回復保存至今,他說:只有你的問候是原創的,謝謝你的心意,愿你新年快樂!至此,我很清楚地知道,在問候短信變得便捷但也趨向盜版批發的年代,一條原創問候,顯得與眾不同,更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心實意。
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逢年過節,大到春節,小到植樹節,微信好友一個個都從手機里復活,包括數月不聯系的僵尸微友,畢業后沒見過面的同學、未曾謀面的營養體重管理專家、連真名都不知道的路人甲,加了之后還沒聊過人生的路人乙,陸陸續續發來問候語。
有的問候語還伴隨一陣愛心雨,有的在話語后面稍上一支玫瑰(反正也不用花錢)。有時候,問候語發的比較集中,還會出現雷同,呵呵,這可不能算純屬巧合了。面對這些沒有靈魂徒留皮囊、看不出真心只覺客套的問候語,如果心情不錯,我回上一句“同樂”,假如心情不佳,我則視而不見,直接槍斃。
前陣子圣誕,有一位還沒三分熟的微友發來問候語,貌似熱情洋溢假裝真情澎湃,還帶了一支玫瑰。他不知道,我并不喜歡玫瑰,于是不識趣回過去:群發的,沒誠意!
我對群發問候無動于衷的原因就在于此:沒!誠!意!
現在不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么,什么都注重量身定做,服裝要私人定制,首飾要私人定制,辦公桌要私人定制,生日蛋糕要私人定制……的確,每個人都是世上的獨一無二,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那么,問候的話語,為何要批量發送呢?沒時間一個個發送?沒必要?覺得自己沒文采?所以從別處拿來一條,嘩啦一下,一發就是幾十個人,多方便!不好意思,這樣的人情我不會領。
我有一部手機,還是十多年前上學時候買的,直到今天依然帶在身邊,有人笑我古董,但是對方不知道,這部手機對我而言,已經從通訊工具轉化為存放記憶的抽屜,里面有太多記錄青蔥歲月的影像和短信。它們成為我在今后年歲月里回首青春點滴的憑借之一——
2007.3.5,大學畢業前夕,收到楊老師短信:感謝你的溢美之詞,有生如你亦是幸運,希望繼續親近文學;
2007.4.9,去報社實習剛認識的主編發來消息:喊我鈞兒姐就是,我們應該是一類人,或許總在笑,內心卻游離在外,樂觀寬容著,卻總感覺不快樂,憂郁,恐懼,莫名的強大著,無比頑固地存在著;
2008.9.14,黃昏,收到朋友無意的短信:中秋,花好魚圓(我的小名叫小魚)
……
這些原創消息,都是我漫長光陰流年里珍藏的思念。
不在乎你華麗辭藻,也不需要浮華玫瑰,我只在希求你的真誠。如果有人給我一條原創問候,哪怕簡單得像一張A4紙張,我也會放在心上。至少我知道,這是一條單單發送給我的專屬問候,真實的,用心的。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當口,一位加了之后聊話沒超過十句的微友,做保健品的,他好心發來提醒: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常回家看看,與家人相伴,開心健康每一天。就四句話,又是微笑又是咖啡,五顏六色,末了還帶一個合掌問訊。雖然關心得有些過分熱絡,倒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今夕何夕:千呼萬喚中,新年真的到來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