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總結TTT流程的文章闡述了流程設定中的第一部分,坡道設置的方法,具體可參考文章:TTT培訓之流程的設定:坡道
好的坡道的設定,可以把分散的聽眾的心抓回到講座中來,去跟隨講師的思路往下走。那么接下來呢?當聽眾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的時候,就需要真真正正得去呈現講座的內容了。而內容其實才是整個講座的核心,無論演講技巧也好,還是流程設置也好,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呈現內容去服務的。
一個好的講座,首先一定要有一個充實的內容在里面,這好比是金字塔的底座,在這個基礎上,搭配好個人的風格,并且以最佳的狀態去進行呈現,一次好的講座就形成了。而如果內容本身過于空洞或者過于晦澀,即使個人的風格再好,狀態再佳,根基不穩,搖搖欲墜,那么只一次的講座無論如何也就不會太好了。
所以,一個講座的好壞,一個講師水平的高低,并不是開始講的那一刻才決定的,而是在開始講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大致水平所在的程度。“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最好的總結。如果在平時,沒有不斷學習,沒有大量實踐,沒有認真反思總結,那么講出來的東西,不能夠打動人,不能夠給予聽眾以幫助,基本上講座就是失敗的了。
好的知識水平搭配好的演講技巧就是上佳的講座,在輕松和流暢中獲取知識和經驗;
好的知識水平搭配不足的演講技巧,聽眾也會有所收獲,但是就是過程會比較困難一些,聽眾感覺會比較累;
但是如果不足的知識水平搭配好的演講技巧,給人的感覺就會是說的雖好,但是并沒有幫助,沒有收獲;
不足的知識水平搭配不足的演講技巧不用說了,就基本上是浪費時間了。
所以好的內容是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接下來就是呈現的過程了,這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規則有:
1. 條理性
2. 可信性
3. 生動性
4. 條理性
這個我在這幾天的培訓中體會也是很深刻的。
條理性的重要在于:
1. 反映了講師思路的流暢與否;
2. 影響了講座的呈現順暢與否;
3. 決定了聽眾能不能很好抓住重點,抓住主線;
一個講座要有一個好的條理性,從最開始講座的設置,PPT的編輯中就要進行考慮了。首先就是主題的設置,一般一場講座,時間大概在一個半小時到兩三個小時之間,能夠呈現的要點大概是在3個左右。為什么是這個數字呢?
1. 超過3個太多,容易導致主題過于分散,每一個點都像是重點,但是每一個點都沒有講透徹;
2. 少于3個太少,容易感覺講座的干貨不多,對聽眾的吸引力就會不足;
3. 3個要點是比較合適的一個數量。
在每一個要點中,又要去設置要點的呈現,這樣的一個呈現過程也是建議歸納總結在3個點~5個點之間是比較合適的。小點之間也好,大點之間也好,都要盡量使用一些能夠體現條理和邏輯的詞語去進行關聯,比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最后”等等。
在講完一個點,需要向下一個點過渡的過程中,可以對之前講過的點做一個短小的回顧和提示,這樣做可以:
1. 幫助聽眾去回想已經講過的點,方便去進行思路上的整理;
2. 幫助聽眾去連接接下來要講的點,塑造接下來內容的價值,重要性;
繼續用“個人時間管理”這個話題作為例子,如果要講這個主題,設置的思路可以如下:
? ? ?1. 開場:對時間管理的介紹,概念這些
? ? ?2. 第一個要點:時間管理對個人工作,生活的好處
? ? ?3. 第二個要點:時間管理的主流方法
? ? ? ? ? ? ? 番茄時鐘法
?? ? ? ? ? ? ?GTD方法
? ? ? ? ? ? ? 緊急-重要四象限法
? ? ?4. 第三個要點:時間管理中的誤區
? ? ?5. 結束:嘗試使用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我在培訓中,也聽了很多不同的講座演示。深刻覺得條理性的重要性。有時會,相同的內容,要點也幾乎一樣,但是不同的人講來,有些讓人聽得很投入,思路清晰,干貨滿滿。有些則是覺得這個也有講,那個也有講,但是一整個聽下來,好像又不知道到底講了什么,而且過程即使勉強自己去聽,也非常容易走神。
所以條理性,對于內容能否傳達出去且讓聽眾明確接收到,非常重要哦!
接下來,發現中的“第二點:可信性”和“第三點:生動性”會在“TTT培訓之流程的設定:發現(中)和(下)”中進行闡述。
參考文章:TTT培訓之講師心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