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第?天
【書名】《有限責任家庭》
【作者】李雪
【分享人】你的姓名
【閱讀日期】2021·05.27
【閱讀頁碼】第4章
【閱讀感悟】按照上面閱讀思考輸出??
【閱讀計劃】第4章
【閱讀思考】
1、啟發內容:摘抄/概括你最有啟發的內容(1處以上)
當一個人不再把任何劇情角色認同成自己,就會發現終極真相:“我”其實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生生滅滅地念頭顯化而已。人之所以難以離開自己地慣性模式,終究是因為“我”地幻覺太深了。
按照正常地邏輯,當我們用同一個模式去做事,結果卻越來越糟時,我們就應該改變這個模式。但是由于人性天生地缺點,很多人對自己地慣性模式不僅剎不住車,而且越是危急時刻,越會用力踩油門。
人們執著于自己的模式,核心原因是把模式里的角色誤認為“我”。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屬于任何劇情角色,自己是“空”的時,才能夠有意識地自由做出選擇:走哪條路,體驗什么樣地劇情,過什么樣地人生。
最常見地處理方式也就是故意轉移話題,乘機把孩子抱走,很少有人會直接表示:“不可以這樣逗弄我的孩子?!?/p>
仔細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地細節,我們或許會發現,有一種恐懼一直根植在潛意識深處,即我們機會無時無刻不再恐懼失去關系。
當我們在關系中不能捍衛自己地界限,不敢提出要求時,可以向內覺察一下:是不是在投射自己地敵意,想象對方是冷漠嚴苛的?當我們覺察到這種敵意的投射時,就可以就事論事,簡單直接、不帶劇情地表達自己地需求。帶著善意敞開心胸,相信被人是愿意回應自己的,那么我們的善意通常也能激發對方的善意。當然,對方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心情不好,無法以同樣的善意回應你,那也沒關系,我們自己做到表達界限、解決問題就好。
討好的背后是敵意
一個人想要激怒你,就是勾引你認同和進入他的內心劇情,當我們懂得了“投射”這個次,就會明白所有試圖激怒別人的人,說的話其實都是在說自己。
一個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雙方彼此陪伴,同事又各自精彩,或許從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賞,都能夠綻放自己的活力。
終結家族不幸的輪回,界限是關鍵。失去界限,父母內在的劇情就會在孩子身上上演。
在嬰兒時期,嬰兒把媽媽或者其他養育者當作自體客體去使用,如果得到了比較充分的滿足,他就能逐漸完成自體與客體的分化擁有比較完整的自我感,也就是明白了“我是我,別人是別人”。
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回收的成本,這通常是由上一個決策造成的。而在做下一個決策時,不考慮沉沒成本,只關注當前情況下最有利的做法,才是理性的選擇。
一個人的格局,取決于他人格結構的穩定性。這就好比一棟樓能蓋多高,取決于地基有多深。人格穩定,就會擁有真實自體的存在感,可以保證能力持續發揮。而脆弱自戀,也就是活在虛假自體中的人,哪怕再有能力也難成大事。
所以我認為成功的公式是:成功的程度=鏈接事物本質的能力*人格穩定性
鏈接事物本質的能力來源于自由。父母有多尊重界限,孩子就能發展出多強的鏈接事物本質的能力。而人格的穩定性,即真實自體的存在感,來源于愛。
凡是我們看不慣別人的地方,都是自己內在未解決的劇情沖突在作怪。
“最糟糕的母親,就是特別著急的母親。”特別著急的母親,只要孩子稍微表現出跟自己想象不符的樣子,他就會想象各種糟糕的結果,甚至覺得自己要瘋掉了。這對孩子的真實自體是一種摧毀性的打擊。真實自體孕育于“無論發生什么,父母都會愛我”的信心之中,有這種信心的孩子,無論經歷什么風浪,都可以鎮靜應對。他會由喜怒哀樂的情緒,但是真實的自我存在感不會被擾亂。
2、我的感悟:結合自己的親身/名人/書上故事進行分析
今天的閱讀,讓我對“空性”又再一次有了深刻的理解。書中說到: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屬于任何劇情角色,自己是“空”的時,才能夠有意識地自由做出選擇:走哪條路,體驗什么樣地劇情,過什么樣地人生。也就是同明幸福學院的波波老師對”筆“的故事——空性的理解。萬事萬物是皆有可能,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所看到的事情是自己種下的種子,發了芽、開出了果,都是由原因的。
3、行動計劃:請寫下你接下來的行動計劃
種下好種子,拔出壞種子。讓自己不斷在精進中成長。